• 23阅读
  • 0回复

买书不用到书店,古老的售书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方兴未艾的图书俱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06
第11版(文化)
专栏:

  买书不用到书店,古老的售书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方兴未艾的图书俱乐部
  李文生
  足不出户读好书
  读书人也有读书人的烦恼。逛书店自然是很美的享受,代价却是读书人最珍惜的时间;而且这也只是城里人的奢侈,与边远地区的读者是无缘的。读书人又常常手头并不很宽裕,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突然发现一本装帧精美的图书,也许会令你眼睛一亮,但翻看一下封底的标价,踌躇再三你只好把它放回书架。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紧要的还是如何从全国5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的10万余种图书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图书,又无沧海遗珠之憾?
  稀缺就是商机,精明的商人们组织成立了图书俱乐部。于是在“创造读书风气,提高人类素质”的公益大旗下,商人们坐等利润,读书人的烦恼也似有迎刃而解的可能。
  图书俱乐部又称书友会,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书店零售方式,以会员制和直销为特色的现代图书发行方式。它通过收取一定的会员费、无店邮寄、出版专销版等方式取得商业利润,与此同时,它为会员提供寻书、低额打折、专家导读等多种便利服务,客观上还具有“创造读者”、“推广读书活动”等社会功用。法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的会员以前是从不买书的,30%以上的会员加入俱乐部后比以往读了更多的书。
  1891年第一家图书俱乐部诞生于德国。历经百余年的发展,现在西方图书俱乐部已相当流行。美国现有图书俱乐部166家,会员人数达900万,丹麦60%的人参加了图书俱乐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图书俱乐部是有近50年历史的德国贝塔斯曼书友会,它在全球有会员2700万,1995年抢滩我国上海。
  我国较早的图书俱乐部有人民出版社的东方书林俱乐部,其后有共青团中央的中华青年读者俱乐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中国职工读书网络、上海交大昂立书屋的博雅书友会、北京席殊好书俱乐部等。目前全国共有规模不等的图书俱乐部近40家。
  经营运作各具特色
  东方书林图书俱乐部挂靠人民出版社,是由全国各地人民出版社参股的国有经营实体,成立于1995年5月,现有会员1.5万人,会员大多数为需要高品位、学术性图书的学者、干部等。俱乐部为读者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邮购、打折,同时也为边远地区出版社的图书进入上海打开一扇窗户。
  民营的席殊好书俱乐部在国内率先按国际惯例运作,专家导读系统和连锁书店与会员制相配合,最具特色。翻开1998年第3、4期的好书俱乐部《好书》赠刊,在专家导读这一栏内,我们会看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总策划朱正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城北等9位专家所写的14篇书评。“目前市场上的图书太多了,读者很多时候无从挑选。现在好书俱乐部提供了检索功能,当然是件好事”,著名作家刘心武说。
  通常图书俱乐部的售书方式是邮购。好书俱乐部除邮购外,还开办了我国第一家民营的跨地区连锁书店,在北京、上海、武汉等5个城市有7家分店,把无形销售和有形销售有机结合起来。
  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是德国老牌的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与上海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合资组建的,双方共注资1200万美元,其中德方占90%,中方占10%。据市场部经理顾先生称,自1997年1月正式在上海运营以来,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已发展会员达26万余人。此外,贝塔斯曼还以成熟的管理经验、完备的电脑系统令国内同行难以望其项背,其销售的图书以大众化的畅销书为特色。
  苦苦支撑等待时机
  好书俱乐部自去年7月开办以来,已吸纳会员近4万人,业绩已是不菲。但是,据席殊本人透露,好书俱乐部经营状况其实“很艰难”。东方书林俱乐部主任谌嘉也坦陈:“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只能维持现状,等待时机。”贝塔斯曼市场部的顾经理更不隐讳:“正在亏损,还处于投资期。”一方面现有的图书俱乐部都在苦苦支撑、在亏损,然而另一方面,一些文化公司、出版社、杂志社如《半月谈》、《战略研究与管理》等却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新的图书俱乐部。
  在国外,图书俱乐部的特征之一,也是其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出版专销版。美国的专销版图书占其图书销售总额的80%。其做法是俱乐部向出版社购买专供会员的俱乐部版权,自己印刷,这样就能获得出版社约20%的让利,俱乐部再让利一部分给会员,这种无店面的销售形式对出版社、俱乐部和会员三者来说都是有利可图。但时至今日,由于传统和法规等方面的原因,我国还未有一家俱乐部曾出版过真正意义上的专销版,这也是制约图书俱乐部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书俱乐部业的兴起是成熟图书业的标志,但它前面的道路还很长。
  席殊好书俱乐部每月书评会,前排右起为党史专家龚育之、漫画家丁聪和老出版家沈昌文。(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