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从“入土为安”到“入塔为安”——倡导新时代的殡葬文化观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06
第11版(文化)
专栏:读者快递

  从“入土为安”到“入塔为安”
  ——倡导新时代的殡葬文化观念
  何人
  目前在一些地区,死人厚葬之风盛行。南京普觉寺公墓现有墓穴7000个,5年前每个墓穴是700元至800元。近年来,花费在4000元以上的有3000多个;万元以上的1000多个;5万元以上的100多个;最豪华的墓葬是用大理石和汉白玉雕成的,造价高达12.5万元。
  迄今为止,我国的土葬率仍高达66%,也就是说,每年700万死亡者有470万土葬。全国每年仅用于做棺材的木材就有3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我国4大林区之一的福建省一年的采伐量。
  建造塔陵,实行塔葬,是我国殡葬改革的一个途径。比如江苏吴县市民政局与镇湖镇政府共同兴建的西华塔陵,位于姑苏城外的太湖之滨,一座塔陵可存放骨灰8万穴。
  塔陵的兴起改变了公墓上出现的香火缭绕、交通拥挤的状况。人们在塔陵举行各种祭奠活动,或者将先人的生平事迹等音像资料永久地存放于塔陵,这种方式也显得比较文明。
  如果从山顶洞人算起,我国的丧葬至今已有1.8万年的历史,古代书籍记载了各种丧葬形式,塔葬就是其中的一种。据《辞海》解释说,塔是一种高耸的建筑物,有灯塔、钟塔、水塔和佛塔等。我国的塔是东汉时期随印度佛教传进来的,佛教中的塔具有坟的性质,是藏“舍利”———释迦牟尼或一些得道高僧火化后的遗骨———的地方。相传释迦牟尼火化后有8国国王分取他的舍利,然后建塔供奉。塔是佛教信徒的崇拜物,所以我国民间有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俗语。
  藏族是信仰佛教的民族,塔葬是藏族的葬仪之一。一些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去世之后,其遗骨被存放在金质或银质的塔内,长期保存起来,供人膜拜。还有的将骨灰放入石塔中,埋在山头,如少林寺的塔林,就是安放历代高僧骨灰的石塔。
  现代塔陵已不是一人一塔,而是“公寓”式的,每个人都可以享用。与骨灰公墓相比,塔陵具有许多好处:
  一是节约土地。公墓一个穴位占地2平方米,双穴占地4平方米,此外还有8平方米、10平方米的双穴位,而塔陵一个穴位只占地0.01平方米。
  二是扩大了绿地面积。骨灰墓地一般一个坟上只种两棵树,特别是新建的骨灰墓地,碑高树小,根本无法覆盖,影响景观。建造塔陵可以腾出周围的土地开展绿化,其墓地和绿地面积之比可达1∶60以上,这是骨灰公墓无法达到的。
  三是变墓地为景点。现代塔陵都是按照园林化要求设计的;同时,塔是一种可供观赏、登高的楼阁式建筑物,周围建造的亭轩、假山、水池、曲桥、花街、回廊,种植花草和树木,形成一个可供游览的场所,一改骨灰公墓那种阴森的景象。
  四是有利于现代化管理。塔陵基本上都是采用计算机管理,配有中央空调、升降电梯等设施。后人祭奠先人时,可以通过计算机调出逝者生前的录像、音响资料以及骨灰盒、遗像,在祭奠场所播放,体现了一种现代文明。
  我国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不保留骨灰。以塔葬替代土葬,从“入土为安”到“入塔为安”,不失为一种平稳的过渡。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引导人们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就是说在老人活着的时候,认真照顾,使老人晚年生活愉快,这样当老人去世时,即使薄葬,也是孝敬老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