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误与不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06
第12版(副刊)
专栏:茶楼

  误与不误
  张雨生
  一位老报人,看影视剧像审读文稿一样较真,谬误常常逃不过他的慧眼。最近,又见他著文指谬,说电视剧《寇老西儿》有两处失误。其一,捆绑寇准的密室内,挂有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寇准死于1023年,后十四年,即1037年,苏轼才出生。神宗三年,即1080年,他被贬到黄州时写了这首词。早在五十七年之前,寇准不可能见到。其二,在那间密室的大门上,还挂有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陆游比苏轼更晚,于寇准死后一百零二年才出生,史实误得更远。类似这样的时序错乱,在影视剧中屡见不鲜,非认真的观众不会关注,画面一闪而过,非熟记典籍的观众也看不出。
  不过,读者不可由此推之,见到文艺作品中的事件与史实不符,都认为是作者对历史无知,都是创作态度不严肃认真。用历史眼光看,是史实有误,用艺术眼光看,也许是创作需要。艺术真实不等于历史真实,艺术不必过分拘泥于史实。
  且看汤显祖的《邯郸记》。
  唐人沈既济的《枕中记》,是《邯郸记》的蓝本。“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摄帽弛带,隐囊而坐。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沈文的这一开头,就指实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汤显祖将吕翁写成吕洞宾,便出现了史实失误。吕洞宾生于唐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六十四岁随钟离权修道。开元七年是公元719年,卢生在邯郸小店做梦,七十九年之后,吕洞宾才出生,又六十四年,才修道,他怎能授卢生以美梦呢?与《寇老西儿》类同,无疑也是历史时序的错乱。然而,这里的史实失误,丝毫不影响戏剧大师的声誉,不影响《邯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什么?因为那位不知名的吕道士,远不如吕洞宾声名显赫。借助仙人的大名和威望,使得卢生之梦,也使得他的大作,更为世人欢迎,更加广为流传。《邯郸记》从明万历年间一直演到清末,它与《牡丹亭》、《紫玉钗》、《南柯梦》,并称为戏剧舞台上的四大奇梦。《邯郸记》是汤显祖的力作,作者不可能不认真,不可能不知道史实。不拘泥史实,是增强作品社会影响力的需要。
  鲁迅显然看出了汤老夫子的苦心。对此,他说了两句话:“原文吕翁无名,《邯郸记》实以吕洞宾,殊误。”“本《枕中记》作《邯郸记传奇》,其事遂大显于世。”一句话是用历史的眼光看,一句话是用艺术的眼光看。这就是鲁迅对待《邯郸记》“殊误”的态度。
  吕翁改成吕洞宾而“殊误”,还不是汤显祖的创造。
  6月10日,我路过黄粱梦,顺道看了卢生。并非崇尚道家思想。平生无好梦,醒眼过邯郸。只是此地名气太大,看看而已。没想到,首殿是钟离权的,主殿是吕洞宾的,最后的小殿才是卢生的。吕仙取代吕翁,本是以桃代李,古观由卢生殿易名吕仙祠,更是喧宾夺主。奠定这种建筑格局,当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之前,因有碑文记述,这一年重修改建。《邯郸记》写于万历二十九年,即公元1601年,在古观以桃代李和喧宾夺主之后。古观早就“殊误”了。这亦可看做是道教文化、道教艺术使然吧。做点考证,指出史实有误,当然可以,倘若呼吁纠正失误,那就大杀风景了。
  文艺创作取材史料,需要剪裁,或曰艺术加工。有时序的,如将事件发生的时间提前或推后;有方位的,如将彼地之事移到此地;有异立的,如将张三所为转到李四身上。读过《三国志》,熟记于心,再看《三国演义》,及众多的三国戏文,就不难看出种种“殊误”。剪裁史料,艺术加工,可以使故事更集中,人物更鲜明,矛盾更激烈。这在文艺创作中是必要的,允许的。当然,艺术加工的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可胡乱拼凑历史。凡改动,既要确实是提高艺术质量的需要,又要把握好分寸。做到“失误”而不失度,能为读者和观众接受,是相当不容易的。弄巧成拙,乱成“张飞战岳飞”,则会留下笑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