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同样是改制 结局大不同——对湖北蒲圻两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沉浮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5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同样是改制 结局大不同
  ——对湖北蒲圻两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沉浮的思考
  宋亚敏 黄良高
  笔者最近到湖北省蒲圻市调查时发现,该市两个相邻的乡镇,相距不到50公里的两家企业,在1995年相继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但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局。
  同是改制 结局不同
  地处蒲圻市郊区的凤凰山农药厂,改制前只有16名职工,是个小作坊式的企业,销售额最高年份也只有35.8万元,工人年均收入仅2000多元。1995年,农药厂实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凤凰山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了联责、联产、联销的经营思路和分配制度。新的管理方式很快带来了新面貌:生产规模提高了28倍,当年销售产值762万元、利润6.6万元,两项指标都翻了四番多。
  蒲圻市赵李桥镇化工厂是1983年靠银行贷款办起来的第一批乡镇企业之一,改制前是全镇的利税大户,仅1988年至1995年,就年均纳税30万元、交镇政府管理费15万元。1995年9月,受改制浪潮推动,镇政府在对股份制毫无认识的情况下,选择了化工厂这家唯一的“王牌”企业,搞“赶集”式的试点。全厂上下无所适从,生产经营急转直下,1996年3月完全停产,300多职工自谋生路。
  原因是“三个不同”
  这两个厂之所以形成如此鲜明的反差,主要原因是:
  改制的动力来源不同:化工厂是被动改;农药厂是上下一心、内外一致要求改。赵李桥镇化工厂搞股份合作制,只是镇政府的一厢情愿。经过10多年摸索,该厂已经建起了一套比较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各种关系理得比较顺,生产经营井井有条,全厂干部职工对搞股份合作制没有兴趣。与此相反,凤凰山农药厂搞改制,主管部门有要求、厂领导有请求、工人有需求,形成了一种默契的改制合力。
  管理体制与方式不同:化工厂全盘否定以往的管理方法,实行不切实际、责任不明、权限不清的管理方式;农药厂对过去的管理方法有扬有弃,既发扬民主、又确保总经理的权威。凤凰山农药厂还针对改制中出现的震动,认真加以处置,使新体制平稳地度过了“磨合期”,进而带来了大发展。而化工厂全盘否定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认为是土办法、不科学,予以抛弃;而新的制度又“难产”,订出来的却又行不通。
  项目选择思路不同:化工厂抛弃有信誉、有市场的老产品,盲目铺新摊子;农药厂从实际出发,填平补齐上配套项目。化工厂改制的着力点是标新立异,现成的项目停工、设备闲置,把本来就紧缺的资金用来铺新摊子。而农药厂改制的重点十分清楚,在项目投资上,不贪大求洋,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基础进行填平补齐。
  几点启示
  蒲圻市这两家企业,在我国经济大家庭中微不足道。它们的沉浮,具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启示之一:企业改制,既要重用“推力”,又要启动“内力”。党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对企业改制的号召、引导和协调,是企业改制的“推力”;企业内部干部、职工对企业改制的积极性、创造性,就是企业改制的“内力”。只有“推力”和“内力”协调一致,才能共同推动企业改制成功和发展。
  启示之二:企业改制,既要熟读“新课本”,又要珍重老经验。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一方面要大胆应用新模式、吸取新营养,另一方面又要尊重现实,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办法加以运用,使之与新制度配套。
  启示之三:企业改制,既要严格执行规范,又要进行灵活调整。一种新的制度必然存在“磨合期”。因此,对运行过程中的“反常反应”,要及时地加以处置;对不符合生产经营发展的环节要果断地加以调整;对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方面,要坚决地予以抛弃。
  ***
  两家企业改制一沉一浮,大致可以说明,股份制不是“万应灵丹”。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搞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至少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立即进行股份制改造。还有,并不是改制后一切都万事大吉,管理不好、产品市场取向不当等等,都会导致企业改制失败。正在改制和准备改制的乡镇企业,都应从以上改制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