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切实抓好再就业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5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切实抓好再就业工程
  李德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组织实施好再就业工程,妥善安排群众生活,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大事,必须切实抓好。这是中央在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后就今年经济工作做出的重要部署之一。
  众所周知,在生产过程中,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劳动力而言,这意味着一个企业在固定资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是有限的。职工人数超过一定限度,不仅不能创造效益,反而会增加成本,导致收益递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对劳动力供求实行计划管理,长期采取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和就业终身制,致使大多数国有企业处于严重超员状态。过度就业从表面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但造成不良后果:一方面因人员过多,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劳保、福利费用,致使国有企业背上沉重负担;另一方面因大锅饭和铁饭碗,使得劳动纪律松弛、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影响了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发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对劳动的需求量也是不断变动的。就业终身制、铁饭碗本来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无论是从企业经济效益看,还是从宏观经济运行看,人员流动、减员增效,都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这既有利于经济发展,也符合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从个人来看,下岗当然是令人不快的事。所以,能否正确处理好因结构调整引起的减员、下岗问题,是关系到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大事。
  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从多方面抓好再就业工程。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做好思想工作,使职工群众正确理解结构调整和减员增效的意义。打破就业终身制的铁饭碗观念,树立劳动需求由市场调节的新意识。第二,依靠各方面力量,建立社会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落实资金来源,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减轻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
  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必要准备。这是因为调整经济结构意味着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新的产品和产业不断地淘汰、替代旧的产品和产业,与此相应,一些职工熟悉的传统生产工艺、技术逐渐过时,为新的工艺、技术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在职职工必须通过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的职业要求;下岗职工也只有通过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学习新的技术、工艺,才能创造条件,及时向新的产业转移,重新上岗就业。
  通过劳动力市场,实行竞争上岗,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再就业工程的基本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求关系主要是由市场调节,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再就业的基本途径。劳动者必须创造条件,竞争上岗。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吸收下岗职工重新上岗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方面,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实行生产经营专业化,使企业原有的后勤服务设施分离,面向社会,将其改造成为投资小、起步易、能吸收较多富余职工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是实现再就业工程的又一重要途径。
  从更广的角度看,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也应当成为再就业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在具有二元经济特点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农村经济市场化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势必加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市场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