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生动体现——关于刘桥一矿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5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生动体现
  ——关于刘桥一矿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黄传新 董玉田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起全党和全社会的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最近,我们对安徽省刘桥一矿进行了调查。
  刘桥一矿,是省属皖北矿务局国有煤矿,现有职工6000余人。1981年建成投产,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连续12年累计亏损达8000万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该矿领导班子坚持按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狠抓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很快扭亏转盈。1995年,实现总产量、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职工收入四个翻番,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现场管理最佳企业”、“全国煤炭工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称号。现在,刘桥一矿原煤生产与非煤产业相映生辉,工农贸一体化的格局正在形成,成为安徽省国有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面红旗。
  坚持发展生产力不动摇,确保国有资产不断增值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无疑也是国有企业的根本任务。刘桥一矿坚持发展生产力不动摇,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以人为支点,把深化改革同技术改造、加强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实行改管并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刘桥一矿过去是一个典型的粗放型的生产煤矿,技术设备老化,生产管理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从原来的产品计划生产和分配调拨转变为由市场需求引导生产,企业无法承受越来越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1992年,该矿针对落后的矿情,制定出改管并举的措施,加强技术改造,集中力量打了一场标准化矿井建设的硬仗。他们对照部颁标准,将采煤、掘进、运输、提升、筛选等工程管理推向标准化,把技术设备推向现代化;赋予工人以应有的权利,做到干部违章指挥不干,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干,安全隐患不排除不干,以确保安全生产。经过一年多苦战,建成全国煤炭战线标准化矿井,一举扭转企业被动局面。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实施全员科技培训战略,逐步向机械化矿井迈进,切实把生产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深化内部改革,走分流增效的路子。刘桥一矿也存在着冗员过多的弊端,采掘一线工人仅占1/3,非生产人员达2000多人。结果造成“两高两低”,即工资比重高,物耗成本高,资本运营水平低,经济效益低。沉重的包袱压得企业喘不过气,人浮于事阻碍前进的步伐,不改革没有出路。1993年,该矿抓住煤炭走向市场的机遇,出台“人员分流、减人提效”的改革方案。如何改变职工“进了煤矿的门就是国家的人”,“转岗分流就是撵人砸饭碗”的思想观念,如何从煤矿特种工业条件出发,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们按照“先疏脑,后分流”的原则,发动全矿职工展开转岗分流讨论,明白分流带来吨煤成本降低和矿内外有偿服务收入增加的道理。他们采取“先开渠,后放水”的办法,把生活服务系统、生产服务系统先后与生产剥离开来,或切块包干,分离经营,或创办实体,自负盈亏,或断粮断奶,脱离母体,使生产要素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让每一名职工都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位置,把包袱变成了财富。现已发展非煤生产厂24个,分流人员2500人,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技术改造,深化内部改革,抓好生产经营,涉及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管理的实施、生产的组织操作,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积极作为,取决于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才能全心全意依靠职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好的企业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有好的决策、好的机制、好的设备、好的组织管理方法,才能得以执行、运作,才能生产好的产品,把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呢?该矿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活动和“身在刘一、热爱刘一、做合格刘一人”活动为载体,以“一个车头(领导表率作用)、两根轨道(奖励和惩罚)”为机制,坚持党政联手抓“两手”,着力建设“中枢工程、人本工程、细胞工程、形象工程”,从而抓住了“人”这一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使矿区涌现出一大批体现社会主义企业风范的先进人物。
  坚持解放生产力不动摇,努力寻找公有制实现形式
  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努力寻找公有制的多样化实现形式,消除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保证国有资产不断增值。刘桥一矿跟其他国有制企业一样,资本运行是通过行政化的手段和方式进行的,按照行政层次分配人、财、物,脱不开行政隶属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人事权、销售权、物资供应权、资金使用权、收益分配权,掌握在主管局手里,既不符合矿上实际,又不适应市场竞争,造成国有资本不能有效运转。特别是对于一些看好的项目还要经主管部门反复讨论,再三研究,手续繁杂,好的发展机遇往往因时间耽误而白白丧失。在这种行政隶属关系下,刘桥一矿的领导班子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让职工参政议政,汇集群众智慧,提高决策水平,也冒了不少风险,顶住不少压力,冲破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条条框框,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断开拓前进,从而保证国有资本一直比较好地运转。
  十四大提出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也符合刘桥一矿的实际。坚持这一方针,国有企业不仅可以集中资金、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而且人员分流、社会负担等问题也有了解决的渠道,企业的市场更加开阔,竞争实力更加雄厚,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几年来,他们坚持“共同发展”,国有主体煤矿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集体、个体、外资、外引内联等形式的非煤产业朝着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年产量4400万块砖的煤矸石建材厂、年产值5000万元的多种经营公司、具有发展潜力的振武责任有限公司和养殖公司等,已建成投产。据测算,到2000年,该矿年产值可超过10个亿。十五大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升华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他们吃了“定心丸”,思想更解放了,提出了新的战略和目标,即逐步从目前的以煤为主的煤矿向煤炭、电力、冶炼、农业四大产业为支柱的企业集团发展,形成煤与非煤相互促进、工农贸一体化、矿区与农村相融合的新型经济区。
  刘桥一矿非煤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从所有制实现形式上讲,是在于他们努力寻求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大胆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采用股份制,筹集资金,把分散的个别资本甚至外资集中为巨额的社会资本,并在股东、股民和社会的监督下,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自求生存,强化了自我约束机制。采用股份合作制,实行“劳者有其股”,劳动者成为企业财产的主人,又把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采取出售的形式,原来实物形态的国有资产,经过评估,出售出去,用于重点工程和技术改造的投资,购买者又努力经营,发挥和提高原有资本的运作效率。正是改革,带来了刘桥一矿大好的发展机遇。现在,该矿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实行公司制改革,皖北矿务局和刘桥一矿以资本为纽带,按照母子公司框架建立新的关系,即将矿务局改组为集团公司,对集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承担责任;刘桥一矿改组为全资公司并向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从而拥有法人地位和必要的经营自主权,给它插上腾飞的翅膀。
  坚持共同富裕不动摇,创造新的企业发展模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国有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目的。刘桥一矿是如何坚持共同富裕原则的呢?
  第一,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切好。改革分配制度,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就是坚持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拉开收入差距,并把职工富裕程度的差别主要建立在劳动差别和贡献大小的基础之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职工尽可能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自1993年以来,认真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定薪的科学管理原则,向生产一线倾斜,向科技人员倾斜,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从而把蛋糕做得大,切得好。目前,该矿井下与地面分配比例为1.9∶1,极大地调动了一线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同时,他们把产量、安全、质量与分配捆在一起,实行6∶2∶2的结构工资制,有效地引导职工既重产量又重质量、重效益。
  第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非煤产业由于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因此,在分配形式上,也实行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如按生产要素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就是在收入分配中,不仅调动劳动投入的质和量并使之取得相应的报酬,同时也调动资本、技术、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的质和量并使之取得相当的报酬。例如:债权人可以取得利息收入、股息分红;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提供高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发展和共同富裕。刘桥一矿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所有者共创“刘一经济区”的积极性。比如,该矿安徽大展电力有限公司兴建的总投资3.75亿元的电厂,吸收美国电力能源公司90%资金;投资360万元的美耐瓷厂,吸收福建泉州50%资金;租赁承包濉溪县杨家湖1600亩农场30年。这些生产要素向刘桥一矿的涌入,使该矿非煤产业的发展呈现广阔的前景。
  第三,坚持聚心成业,使企业发展与职工富裕相互促进。刘桥一矿坚持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使企业工资增长切实做到“两个低于”,即企业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但是,他们又深深地懂得,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利润也决不能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必须坚持在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职工的实际收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这样,职工才能体会到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焕发出生产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不仅要提高工资的货币收入,还要尽心尽力为职工办实事,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刘桥一矿几年来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在保证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不仅职工工资逐步提高,而且为职工办了许多实事,现在已经实现了“十化”的目标:一是矿井生产标准化;二是矿工井下行路快车化;三是洗澡一条龙服务化;四是职工食堂饭店化;五是单身宿舍旅馆化;六是职工家庭烧饭煤气化;七是职工文体活动阵地化(建成职工体育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职工游乐中心);八是矿区园林化;九是宿舍区文明化;十是职工生活“四自一无”化(即:鸭、蛋、鱼、蔬菜自给、矿区无待业现象)。职工身在刘一,有了自豪感、优越感、幸福感,企业凝聚力大大增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