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高举旗帜的坚定性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7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高举旗帜的坚定性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朱峻峰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的报告,以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的坚定性永载史册。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的邓小平理论,以其不可辩驳的科学性永载史册。
  历史的结论,现实的要求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这是符合历史及现实的科学结论。
  1875年,德国党内的革命派与机会主义的拉萨尔派要搞合并,共同签署了一个《哥达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纲领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一个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而这个纲领把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词句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因此有损于党的形象,“会使党精神堕落”。马克思、恩格斯对《哥达纲领》的批判表明:在关键时刻,在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列宁多次声明,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说,才是革命理论,“才能作为革命运动的旗帜”,“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说明旗帜指引方向,旗帜展现道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旗帜,注重形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他就强调“要团结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指出“两个凡是”不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而是损害毛泽东思想,是假高举,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才是真正高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一方面强调:“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指出:“这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所在,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在,而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所在。”另一方面又强调:“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回答,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旗帜的真正高举”。
  邓小平同志刚逝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庄严宣告:“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愿望。”5月29日,正值邓小平同志逝世百日之际,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又一次向世人宣告: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风险,都不动摇。接着,十五大又郑重地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要求全党在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问题上,“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十五大新修改的党章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规定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些都标志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朝着邓小平理论指引的方向继续奋勇前进的坚强决心,展示了处在世纪之交的一个伟大的执政党、一个伟大国家的光辉形象。
  对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的坚定性,归根结底来源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这个理论的科学性,集中地体现在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表现为在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准确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中会有新的时代内容,但这四个方面基本的东西是不变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邓小平同志科学概括的作为一个整体的五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可以说是邓小平同志十分明确而又一以贯之的思想。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认为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又说:“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里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里讲的发展生产力,是讲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1985年8月,他又指出:过去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但是从那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决定进行改革。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这已经写进中国的宪法。问题是怎么坚持。是坚持那种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政策,还是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他还非常明确地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986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的改革开放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这一段直接回答什么叫社会主义的话里,明确包括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讲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包括了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本质,突出地强调了生产力,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同时又强调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还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即实现共同富裕。这样,社会主义社会如同其他任何社会形态一样,既包括了生产力,又包括了生产关系,既包括了经济基础,又包括了上层建筑,从而全面、完整、准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本质的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和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才能真正坚持并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是完全清醒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就是说,有清醒的和搞清楚了的,也有不清醒的和没有搞清楚的。不顾国情,照搬别国模式,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个别论断,说明不清醒,没有搞清楚;脱离生产力的发展,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搞“穷过渡”,说明不清醒,没有搞清楚;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改善人民生活,搞“贫穷的社会主义”,也说明不清醒,没有搞清楚。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这就说明四项基本原则所概括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属于清醒的、已经搞清楚的内容。邓小平同志的新贡献,就在于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过去长期没有搞清楚的,搞清楚了,对过去长期认识不清醒的,认识清醒了,从根本上准确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这是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社会主义本质上,可以确认一个中心和改革这一个基本点。因为本质中特别强调了生产力的问题,把它放在首位,而且五条中占了两条,这是确认一个中心。同时强调“解放生产力”,这就是强调改革。发展生产力也强调需要通过改革,因为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而解放生产力,更是直接地强调改革,改革就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体制,从而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制度上,可以确认另一个基本点,即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既讲本质,又讲基本制度,才能完整地制定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能既克服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五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有一定的论述,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独创性的论断,并把这五条联成一体,统一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建设一个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提高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早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搞现代化,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巩固,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阐发这一深刻思想。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场国际政治风波刚刚开始,邓小平同志就精辟地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困难。面对一些国家的动荡,中国怎么办?邓小平同志明确回答:不管怎么变化,我们要扎扎实实搞好建设,不要耽搁,“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事实证明,坚持和实践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这也证明了邓小平理论具有不可辩驳的科学性。
  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有一个贯串于这一理论各个方面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但在“人民群众”这一根本之点上是相通的,这就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观点,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说到底,邓小平理论就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现代化规定为人民最大、最根本的利益。民心之所向,亿万人民的衷心拥护,始终是邓小平同志坚持党的正确路线不动摇,在关键时刻果断作出重大决策,表现出非凡胆略和巨大勇气的真正源泉和深厚根基。他立足于改善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生活状况,确定改革从经济开始,由农村起步。他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一个根本标准。他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满腔热情地支持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兴办乡镇企业的伟大创造。他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倾听群众的呼声,制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和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的“两手抓”战略方针。
  永葆马克思主义的青春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这就意味着对邓小平理论要坚持它,丰富它,发展它。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未来也将进一步证明,我们的党非常重视理论指导,我们的党具有理论创新精神,我们的党将永葆马克思主义的青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