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输血”,更需“造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7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本期聚焦

  “输血”,更需“造血”
  邱廷和 陈亭
  编者按: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送温暖、扶贫解困工作中,坚持“输血”送温暖,“造血”促脱贫,并逐步把工作重心从传统的“输血”救济帮困转移到“造血”扶贫解困方面,由过去的单纯“治标”转变为标本兼治。他们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有一套特困职工家庭档案,公司党政工领导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全公司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他们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发现,职工的困难有暂时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特殊困难也有一般困难,需要给这些职工“输血”,做到送温暖与救济困难相结合,大额救济与互助互济相结合。仅去年,他们就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近万人次,让每一个困难职工都能平安过年。1996年以来,这个集团共送救济款和慰问品计645万元,对376户特困职工或工亡职工家属进行了救济。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温暖工程基金”,专门对一些突遭不幸的困难职工进行大额救济;职工相互之间发扬互助互救精神积极捐款。
  随着送温暖工作的不断深入,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认识到,“输血”救济帮困虽能解决一些职工的实际困难,但也只能解燃眉之急,治标而不能治本。要想从根本上使困难职工摆脱贫困,就应给他们指出摆脱贫困的门路,增加他们“造血”的功能。
  近年来,该公司从转变职工的就业观念入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立扶贫解困基金会,依靠企业内部力量帮助和扶持困难职工家庭及早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之路。1996年元旦、春节期间,集团公司党委发动全公司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自愿捐款,共筹措资金65万元;此后,公司行政一次性拨专款100万元;公司工会从经费中挤出40万元。他们把三项资金汇总一处,作为集团公司扶贫解困基金会启动资金,交公司工会立账,建立章程,统一管理,对有脱贫愿望、有条件、有能力开展生产自救的特困职工提供无息贷款;还作为补助特困职工子女就业前岗位培训和开发生产自救项目的费用。
  摸清困难职工的贫困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困难职工家庭选择脱贫项目,是这个单位送温暖活动的一个特点。该公司认为,对有“能”无资(有劳动能力、劳动条件、脱贫愿望,但没有启动资金)和有“力”无“能”(有劳动力,但缺乏劳动技能和劳动条件)的困难职工,只要正确引导,积极扶持,特困职工家庭是可以走出困境的。两年来,该公司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办法扶持特困职工办起了小卖部、饮食店、洗车场、养殖场等,帮助这些职工找房子、找场地、选项目,使他们逐渐走出了生活困境。十矿综合队工人王新亭,爱人因车祸丧生,4个小孩尚小,家庭人均收入不到50元。1995年4月,矿工会为他筹措2000元无息贷款,帮他在自家楼下办起了小卖店,月赢利500元,现在除还清了欠债,生活也大有改善。大庄矿伤残职工杜远难,两腿虽不能走路,但可以骑摩托。他靠工会4000元无息贷款购置一辆机动三轮车跑运输,月收入700元,家庭生活有了转机。
  目前,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已建立两级扶贫基金组织37个,共筹措资金415万元,去年动用基金29.5万元,兴办了18个扶贫项目,使93户特困职工靠“造血”甩掉了贫困帽子,占特困职工总数的59.2%。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