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扶贫书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7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春节前,山西省翼城县浇底乡西村村民们手捧救济款,热泪盈眶。他们打心底里敬佩陈长禄这位———
  扶贫书记
  魏秀萍
  “陈书记来了。”在山西省翼城县浇底乡西村,乡亲们只要看到临汾地委副书记陈长禄那熟悉的身影,便会放下手中的活计,簇拥在他身边。在西村人心目中,陈长禄不仅带来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山区人民的关怀,而且带来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西村位于翼城县城东北20公里的山上,全村613口人,分布在大山脊梁上的8个自然村。山高沟深,土地瘠薄,人均收入只有700余元,人均口粮200余公斤,村民仍挣扎在贫困线上。
  去年初,陈长禄到西村蹲点扶贫。寒冬腊月,天寒地冻,陈长禄徒步行走在西村的羊肠小道上。贫困户李坤元院中传出了笑声,他指着院里挂的一串串玉米棒子告诉陈长禄:吃不愁,就是钱紧缺,吃水难,年难过。
  陈长禄的心被刺痛了,不能让老百姓再受穷,不能让孩子们失学。在村办公室里,他和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促膝谈心,寻找穷根,探求脱贫致富路。
  他会同县领导,组建强有力的扶贫攻坚小组,驻扎西村,共同研究制定出西村脱贫攻坚奔小康规划:引水上山,改善办学条件,兴修乡村路,嫁接优种枣树,开发300亩荒山荒坡,种植经济林……
  他和有关部门联系,春节前为特困户送去了物品,又多方筹措救济款5万元。当第一笔救济款3万元到村后,捧着钱,村民们泪水盈眶,被这位知心、贴心的党的干部的真情深深打动了。西村虽有5处小学,可还有古间、南村、圪塔3个小学的20多个孩子仍在黑暗失修的土窑洞里上课。有人提议:“苦日子快到头了,熬不了几天了,用这钱建学校吧。”学校动工了,群众有钱出钱,有物捐物,有力的投义务工。不久,一排明亮的校舍成为黄土高原上众多窑洞映衬下的一道风景。
  陈长禄包西村脱贫致富以来,村容变了,乡亲们的观念新了。窑儿洼、圪塔、南岭3个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其余的水都引到了村中心。村里大循环路和乡、村路已破土动工。看着这些变化,西村人乐在眉梢,喜在心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陈书记是帮咱脱贫致富的贴心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