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盘活“死脑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7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盘活“死脑筋”
  李峰
  一位世界伟人曾说:“扳道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有的当代世界著名学者也认为,普通人的大脑只用了一部分,“如果我们能迫使头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学会四十种语言”,“完成几十个大学的必修课”,等等。这种论断和现在所见的一些思维现象表明,人们头脑里的确存在着未启用的“死脑筋”,再加另一种用而不活的“死脑筋”:想不开,“认死理”,“一棵树上吊死”之类,大脑的利用率就可想而知了。
  这说明,我们都有盘活脑存总量、解放思想的必要,有巨大的潜在智能。而智能是社会进步的“内燃机”,是可永久增值的财富。
  谁不愿意开动机器当个多智善谋的明白人?
  解放思想,盘活“死脑筋”,涉及理论、知识、阅历等多方面的问题,大到对世界和国情的认识,细到对本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权益的定位。它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过程。一个必需的条件和过程是思考,而且要多思。上班固然应当思考,八小时外那种超脱的潜心静思也非常重要。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一些重要立论,是他在一个早晨躺在床上的静思中产生的。达尔文的世界科学名著《物种起源》中,关于同一生物根源产生的生物的性状有显著分歧的结论,是他坐在马车上赶路的思考中得出的。王启民为大庆油田获得第二个十年稳产、增产上千亿元的财富,钻研了七年,不分昼夜。
  思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必经之路,没有思考不能前进一步。正确的决策和发明、发现、创造,都由辛勤的思考孕育和接生。
  思考应有正确的目的作动力,有科学的理论和必要的知识、信息来分析、综合、判断,有个人或社会的实践作基础。所以,学习、实践、思考的三结合,是解放思想、盘活“死脑筋”的活化剂,人的创造力之源。
  当然,如果学习、实践、思考“三缺一”或三脱离,思考就不会产生好的结果。比如,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组建“航空母舰”,那种只从本地区、本行业管辖权来考虑决策,或用“宁当鸡首不当凤尾”的思想来要价,就把应按“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市场规律办的国家的事业,想窄了,想歪了,想空了。有的企业害的是“市场病”或“班子病”,却只用“股药”治,病根依旧。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的思想,有的却蜕化成了重在形式。更出奇的是不动脑子搞学问,找“秀才”代笔写学习体会、论文,省了脑子,骗了自己。如此等等现象说明,社会上滋生、蔓延着大脑懒惰症。脑子不用,少用,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作为共勉,笔者提个建议,当领导的,搞事业的,自立个学习、实践、思考三结合的“天天想”制度如何?如果工作太忙,可以学学欧阳修在“马上、枕上、厕上”思考的精神,把“天天想”分为早想、晚想、坐车想,等等,只要开动了机器,盘活了脑子,必有所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