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我切实加强湿地保护 152个“自然之肾”遍布华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切实加强湿地保护
  152个“自然之肾”遍布华夏
  本报北京1月24日讯 据林业部介绍:包括湖泊、沼泽、海岸滩涂等在内的湿地,已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与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取得初步成效。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152处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吉林向海、黑龙江扎龙、青海鸟岛、海南东寨港、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香港米埔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中国特有的生态系统、湿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
  湿地具有重要的蓄水防洪、调节气候、降解污染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被科学家称为“自然之肾”。我国湿地总面积超过6000万公顷,内陆湿地有高等植物1540余种,高等动物约1500种。其中水禽约300种,并有许多为中国特有种和世界性的珍稀濒危种。
  1992年7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为加强我国湿地保护、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缔约国义务,国务院确定由林业部负责组织执行《国际湿地公约》具体事宜。1994年9月林业部牵头成立了由外交部、国家计委等14个有关部门参加的编制《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和指导湿地保护与编制《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工作。同时开展了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我国将湿地保护和利用列入了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1997年经过全球环境基金董事会的批准,正式启动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林业部部长陈耀邦指出,保护湿地资源和环境,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林业部作为全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主管部门,将与湿地国际组织紧密合作,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抓紧国家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编制,为人类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事业作出贡献。
  (晓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