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忽接乡书喜不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7
第12版(副刊)
专栏:东风第一枝

  忽接乡书喜不禁
  郑剑
  过完元旦上班第一天,接到家乡河南正阳县的来信,打开一看,是一封类似贺卡式的《乡书》。近几年,每逢年尾岁首,就能接到县委、县政府的慰问信,而今接到的是县里书记、县长联合署名的《乡书》,印刷较为精致,既不奢华,也不土气。
  《乡书》中写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1998年元旦、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谨代表全县七十万父老乡亲向你们及你们的家属、亲人们表示节日的祝福和诚恳的问候!
  “1997年,是光辉灿烂的一年,是举世瞩目的一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我们的家乡正阳县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连年荣获全国油料第一大县、西瓜第一大县、商品粮生产基地……家乡人民世代盼望的淮河大桥已经建成,县乡、乡乡柏油路面整修一新,实现了村村通电,全县电力设施不断扩大,电力充足……”
  这些内容都引起我很大的兴趣。亲切的问候使我感到家乡父老的眷眷之情,仿佛催生一种力量;不凡的业绩又使我感到振奋,觉得1997年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国生机勃勃,全民欢欣鼓舞。尤其是淮河大桥的建成、村村通电而且电力充足,更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我的家乡虽然地处豫南平原,平畴沃野,但发展并不快。淮河隔阻了与盛产稻米的信阳地区的联系,以致吃米也成了淮河以北人们的期盼,而本地的花生、大豆南运,也颇费周折,去信阳、罗山、光山看亲戚,要绕道很远。我姨妈家在罗山县,相距不过百来里,但因过淮河不便,小孩子很少有机会走这样的远亲戚,我只在上大学后去过一次。现在有了淮河大桥,两岸人民来往一定很方便,也一定会促进隶属不同地区的两岸经济的发展。而村村通电,户户光明,更是一个梦想。我小时候读书,用的都是柴油或煤油灯——一个旧玻璃瓶,加一根捻子,确是灯光如豆。许多用功的孩子早早患上了近视,用不上电当是原因之一。我们村用上电,已经是九十年代的事了。开始很长一段时间,电力不足,时有时停,只是在夏种秋收大忙时节、元旦春节喜庆之时,才能尽情使用。现今世界,没有电的地方几乎肯定是与世隔膜的。如今,家乡人民能正常地用上电灯,收看电视,怎能不令人高兴呢!情系桑梓的游子,谁又不是像盼望祖国不断强大一样,盼望家乡日渐富裕呢!
  小小《乡书》,满载着乡情,也传递着信息,显示了全县人民的信心。正如《乡书》所说,大风起兮春潮涌,正是破浪扬帆时。我相信,我的家乡一定能“不断谱写最新最美的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