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阅读
  • 0回复

送社会一片温情还心灵一分快乐 “义工”在澳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01
第3版(国际副刊国际副刊)
专栏:身边事

  送社会一片温情还心灵一分快乐
  “义工”在澳洲
  李北兰
  圣诞节的早上,正坐在电脑前赶写一篇文章,忽听得对面庭院传来清脆悦耳的《铃儿响叮当》。透过树隙,只见一位老师模样的男子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女,正在草坪上吹拉弹奏、载歌载舞。庭院的主人,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笑盈盈地坐在阳台上欣赏节目,还给少女们散发圣诞糖果……一问方知,是当地社区组织的“义工”演出队,圣诞节期间上门慰问老军人。72岁的杰夫是二战时澳纽兵团的老兵,参加过诺曼底登陆,退役后一直住在悉尼郊区的贝尔蒙。杰夫说:“社区的‘义工’年年圣诞都到我家慰问,从未间断过,真使我们这些孤老备感温暖!”
  “义工”实则“义务工作者”的简称。他们的触角伸向澳大利亚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苏珊是某银行的出纳小姐,热爱文学,喜好读书。经过慎重考虑,她到社区的“义工服务中心”报名,要求每周六到图书馆当义工。经“中心”的考核和批准,她被安排到离家只有两公里远的班克斯塘图书馆当“义工”,帮助图书馆上书架,整理书目,有时也到前台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班克斯塘是华人聚居区,苏珊为此还抽空到夜校学习汉语,一俟不懂英语的老年华人读者需要帮助,她便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为其服务。某日,她得知一位刚刚移民澳洲的华人学者需要几本中文版有关澳洲历史的书籍,即刻作了详细记录。当她从其它几家联通的社区图书馆找到这几本书时,却从电话上得知那位华人学者的脚扭伤,正借宿在一位朋友家中疗养。为了使这位读者尽早看到所需的书籍,苏珊便利用下班后时间,驱车50公里为该读者送书上门。
  澳洲最大的义工组织是“净化澳洲”,参加者多为具有环保意识的年轻白领和青年学生。平日大家都忙着各自的事情,一有需要,便褪下西装穿上蓝领工作服,或是打扫卫生,或是捡拾垃圾,或是清除废料,或是种植花木……但更多的则是作环境保护宣传,如号召人们拒绝铺天盖地的废纸广告,在商场尽量少拿少用塑料袋,以节约森林资源、减少“白色污染”。圣诞节那天,人们都在欢乐度假,而“净化澳洲”组织的很多成员却放弃假日,自愿到邦迪海滩、环形码头、悉尼歌剧院、皇家植物园、达令港等风景名胜地和闹市区义务打扫卫生。笔者在达令港的花园广场曾路遇一对捡拾垃圾的年轻恋人,胸前别着“净化澳洲”的证章,手中各提一只大编织袋,只要看见废纸、果皮、塑料袋、饮料罐,便细心地拾进编织袋。“昨晚这儿举行了露天歌舞晚会,难免没有废弃物……能为净化澳洲做一点事,这样过节更有意义!”
  虽然在街头巷尾见到的“义工”多为年轻人,但翻开社区“义工服务中心”的名单,却发现报名参加“义工”者,多是功成名就的中老年人。琼原是悉尼某产院的主治医生,退休后在家栽花养草倒也怡然自得。但闲赋了一段时间后又觉得无聊,便主动申请加入“义工”行列。当社区“义工服务中心”问她愿不愿意到30公里以外的坎布斯医院妇产科作义工时,她毫不犹豫地应承:“那儿缺妇产科专家,我正好去发挥余热。”于是琼从此风里来雨里去,整整五年没有间断每周两天的“义工”服务。由于她经验丰富,态度和蔼,不仅赢得了同行的尊敬,更赢得了产妇的信赖。“老年人最好的心理疗养就是适度工作……想着还有人需要你,心里就感到无比快乐!”
  像琼这样的退休专家以“义工”身份重返原岗位,工作起来自然轻车熟路,得心应手。然而更多的老年义工并非内行,而是转到另一个陌生的行当,从头学起。梅森和爱米莉夫妇之所以成为塔龙佳动物园的义工,皆因热爱动物。梅森退休前是某大公司的总经理,而爱米莉退休前是税务官,两人的工作均与动物不沾边,但当塔龙佳动物园在悉尼几家大报上招募义工时,夫妻俩同时报了名。“不懂就学,活到老,学到老,没有谁是‘生而知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夫妻俩逐渐由外行转为内行,于是被安排去搞动物园的外联工作。但凡有学校、企业或旅游团等集体参观游览,夫妻俩就充当导游,安排食宿、车辆以及旅游路线,并解决临时出现的困难。中国沿海某城市的电视摄制组到塔龙佳动物园拍摄动物保护方面的电视片,自始至终都由这两位老义工陪同。夫妻俩跑上跑下,十分周到热情,还时常开着自己的车送摄制组到他们想要到的地方。摄制组人员半开玩笑地问其“目的”,夫妻俩皆认真地回答:“为了保护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这世界不能只剩下人!”
  在澳大利亚,“义工”们之所以愿意义务劳动不拿工钱,除了像梅森夫妇那样出于“动物保护”的明确目的外,更多的人是出于宗教信仰和人生需要,甚至还有失业者吃着福利去干“义工”以获得工作经验……澳大利亚政府对此持鼓励态度,不仅在舆论方面积极导向,还在主要社区成立“义工服务中心”从事组织安排工作,同时还大力表彰有贡献的义工以为“榜样”,“净化澳洲”的主席延·凯恩就曾被评为“’95澳大利亚人”(相当于中国的十大杰出青年)。由于“义工”的义举多为自觉自愿,故他们的服务态度、工作热情往往优于端铁碗的工作人员,因而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和赞赏。在如此重“义”的氛围里,“义工”行为自然就在澳大利亚方兴未艾,蔚然成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