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涛声依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03
第4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征文

  涛声依旧
  陈菲
  友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鲜活的话题,是一种被商业社会日趋淡化而又呼唤回归的思维,是一份为现代人颇感亲切而又难于邂逅的机缘。
  当我挥笔写下“友情”的字眼,有一种会晤旧时恋人的感觉,既饱含激动的颤栗又伴随苦涩的喟叹。不是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叫《涛声依旧》吗?此时,我从几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叙说中,体悟到友情的涛声依旧。
  巴老九四初度之际,我读到寿登九二的文化老人黄源谈巴金的文章。黄老说,巴金是个十分重友谊、重情义的人。他俩建立文学因缘始于三十年代初期,尽管后来走的路不完全一样,但心是贴近的。上海解放之时,黄源随部队进驻,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看望的朋友第一位便是巴金。黄源当年离开上海时,曾有两书架的书托巴金保存,巴金将书“完璧归赵”,一本不少。黄源被错划右派后,巴金一直关心他的命运,关心他能否受得起这样的打击。文革浩劫中,巴金被诬陷受到严重迫害,当专案组的人来找黄源调查时,黄源说,关于巴金,鲁迅先生有评价,你们可以去查书。粉碎“四人帮”后,黄源派儿子去上海看望巴金。是一种什么力量将他们牵引在一起?正如黄老所说,他与巴金交往六十多个春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人品,他勤奋、正直、正派、真实。我无须解读了,从中体悟到友情的涛声依旧。
  巴老九四华诞之喜,与巴老合作数十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王仰晨,特意从北京赶来,送上刚刚出版的《巴金书简》。这本书收录了巴老在三十多年间写给王仰晨的三百多封信。巴老在该书的小序中深情地写道:“我生活,我写作,总离不开朋友,树基就是其中的一位。可以说,我的不少书都有他的心血”,“现在,我把这本书献给他”。树基即王仰晨先生,他在《半个世纪的友谊》一文中也深情地写道:“巴金同志是极重友情的人。他总是满怀热情地给他周围的朋友以爱和温暖、希望和鼓舞”,“友情使我们的心十分贴近。我们一起度过了灾难和痛苦、快乐和欢笑相交迭的这半个多世纪”。从这些质朴、率真且经历数十年锤炼而成的文字中,我体悟到友情的涛声依旧。
  世间的事无独有偶。与此同时,正当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潘汉年》之际,《人民日报》华东版刊出采访刘人寿的文章,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刘人寿十八岁时奔赴延安,后经组织派遣,回到上海,成为潘汉年情报系统的一员。解放后,他曾担任上海市要职,1955年“潘汉年案”发生,牵连甚广,刘人寿两度入狱达十八年。现在,刘老平淡如水,埋头于浩瀚的史料中。他说:“有多少战友看不到解放,潘汉年至死也背着‘内奸’的名。我活着,而且很好,我怎么能还有要求呢?”他只是忘不了在漫长的铁窗岁月中,自己无论如何也不明白潘汉年怎么就成了“内奸”?因此当他在1979年获平反后,就以研究潘汉年为自己的职责。他说:“潘汉年的事情不搞清楚,我终生遗憾!”他只是忘不了在1983年4月,他被派往湖南茶陵县洣江茶场——潘汉年最后的两年岁月就是在那里度过的,寻回潘汉年的骨灰坛子的情景。他只是忘不了当月14日,潘汉年逝世六周年之日,这个昭雪的灵魂被护送至北京八宝山。看着鲜艳的党旗覆盖在潘汉年的骨灰盒上,那一刻,他心潮起伏,不能自持。刘老相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从这则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佳话中,体悟到友情的涛声依旧。
  友情的涛声依旧。这友情根植于中国深厚的黄土地,承受着华夏文化与思想的滋润,那繁枝茂叶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人格色彩和道德之光。
  友情的涛声依旧。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友情,经受住风浪冲击的友情,那是心的贴近,灵的融洽;那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喜怒相通,哀乐相应;那是春光中携手并肩,雨雪里扶持呵护;那是逆旅跋涉志不改,道路坎坷情不变。这才是真正的友情。
  友情的涛声依旧。真正的友情,乃是追求良知之相契,信奉理念之相近,乃是胸怀博大之舒展,视野开阔之纵目,容不得一己之杂念,舍弃掉一己之私欲,既非钻营功名而同气,亦非贪求私利而合伙,荡荡乎君子之风,巍巍哉高山之德。
  友情的涛声依旧。我坚信着。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文化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