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电信尖兵”在冲击 ——深圳华为公司的技术创新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0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奋进中的高新技术产业

  “电信尖兵”在冲击
  ——深圳华为公司的技术创新之路
  本报记者杨明方
  1997年11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传来消息:国产商用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由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率先开发研制成功。
  业内人士闻之振奋不已:我国移动通信业打破了由国外产品完全垄断的格局,其“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亚于前几年我国在数字程控交换机上取得的骄人战绩!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华为5000员工没有歇一口气。他们已经习惯于在攻克“电信难题”的征程中赢得一次又一次胜利,他们又已调兵遣将向日新月异的电信领域新的制高点发起勇猛冲击。
  这是一支振兴中华有作为的“电信尖兵”,他们平均年龄28岁!
  突破,突破,再突破……
  电信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华为从一开始就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生存的根基,把技术领先当做公司发展的动力。他们把全部力量、资源倾注到一个产品、一项技术,试图产生突破一点带动系统后来居上的效应。1992年,华为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奇迹般地开发出0.35微米集成电路,研制成功了C&C08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
  近年来,华为佳音频传,在我国电信领域取得一项又一项突破性进展———
  1996年8月,华为在深圳开通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这是一种集可视电话、互联网络访问、主叫号码显示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先进通信网络。
  1997年3月,华为率先研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C08—STP信令转接点设备,这是国产设备在电信支撑网层次上的重大突破。
  1997年5月,华为又首先研制成功作为现代通信网重要支柱的SYNLOCK时钟同步设备,打破了我国同步网由西方大公司从技术到市场一统天下的格局。
  一个个空白被填补,华为一个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脱颖而出,其销售额也几乎以连年翻番的速度持续递增:1993年为4亿元,1997年则超过41亿元。
  华为的崛起令人惊喜!华为的“秘密”在哪里?人们不禁赞叹、寻觅……
  沉甸甸的“哑铃”
  深圳华为是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群体。5000余名员工,85%以上拥有大学学历,硕士、博士、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60%,国家博士后流动站也在这里“落户”。如此密集、年轻的人才群,为一般企业所罕见。
  华为的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也很特别。在5000名员工中,技术研究及开发人员占40%,市场营销及服务人员占35%,而生产和管理人员分别只占13%和12%。一头侧重技术开发,一头侧重市场营销,生产和管理人员则只占中间一小部分。这是一种典型的“哑铃型”管理模式,它与传统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管理模式正好相反。“哑铃型”是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华为的一大“法宝”正是这样一副很有分量的“哑铃”。
  “哑铃”的技术开发这一端,是一个由产品战略规划办、中央研究部、中间试验部构成的巨大平台。战略办负责产品立项,新产品的构想从这里萌生;中研部负责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的大会战在这里展开;中试部负责产品商品化,产品批量生产的“通行证”要从这里获取。为了保证技术持续领先,华为强化科研开发的持续投入,硬性规定从每年的销售收入中提取10%用做技术开发经费。1996年,华为的科研投入为近2亿元;1997年,科研投入则达3.9亿元。为了确保在短时间内研制出“拳头产品”,华为在产品开发时坚持“拳头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取得重点突破。这些年,华为正是一心一意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才很快崛起为“电信尖兵”。
  “哑铃”的另一端,是一个精于策划、组织严密、阵容强大的市场营销与销售系统平台。在华为,市场部被庄严地称做“前线”,市场部人员也被亲切地称作“真正的前线将士”。为了强力推介华为产品,他们走遍全中国,走向全世界;为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华为遍布全国的33个办事处开展24小时内上门服务。正是这种快捷高效的营销服务体系,赢得了广大电信运营部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在去年8月举行的第二届国内自行研制开发程控交换机用户协调会上,总共签订合同1613万线,华为独占650万线,占总量的40%,在国内同行中遥遥领先;去年,华为交换机的市场占有份额已达20%,与最大的外资电信企业的供货量已非常接近;而且,华为的产品也已开始进军国际电信市场,在俄罗斯等电信网上扎下了根。
  越是高科技,越要集体奋斗
  走进深圳湾畔的华为大厦,一张颇具创意的巨幅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十个年轻人呈扇形靠拢,十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这幅照片也经常出现在华为公司的有关宣传材料上,它形象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在华为人的心目中,每一个胜仗都是团结合作、集体奋斗的结果。
  现代高科技越来越复杂,发达国家都是成百上千人同作一个大软件。华为公司在创立之初,就响亮地发出了“越是高科技,越要集体奋斗”的呐喊。华为《致新员工书》称:华为是一个着眼于大市场、大系统、大结构的高科技企业,没有责任心、不善于合作、不能集体奋斗的人,等于丧失了在华为进步的机会。
  华为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一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洋洋数万言的《华为基本法》,对公司每个关键要素都作了清晰的阐述。华为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经常性的跨部门技术攻关和会战是华为的一大“景观”。大家为了同一项任务相聚一起,一年半载又相别而去,在这聚聚散散的流动之中,大家的感情得到了交流,大家的专长得到了发挥。更重要的是,在这种集体奋斗中,各自的技艺得以提高,共同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这种意义上说,华为是一个集体奋斗的平台,也是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难怪会有那么多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汇至华为旗下就再也不愿离开。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说:“在华为,我们能做一些自己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几百人协同作战,攻下的又是一件件为民族争气、为国家争光的产品,所以至今热情不减!”
  上图:华为科研人员在协同攻关。周学军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