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05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
  郑新立
  199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九五”计划时期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继续正确理解、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对于巩固和发展当前好的经济形势,把“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保持下去,使经济彻底摆脱大起大落和通货膨胀的困扰,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巩固和发展宏观经济的良好局面
  1997年是我国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很不平凡的一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不同寻常的新成就。各地方、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巩固和发展了“九五”开局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整个经济开始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发展轨道的基础上,1997年进一步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指出:“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把握稳中求进的内涵。稳,就是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和加强农业,防止和化解金融风险,搞好社会保障,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进,就是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要有新的突破,经济结构调整要有新的进展,解决社会热点问题要有新的举措,对外开放水平要有新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要有明显改善,在此前提下,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稳和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稳是基础,只有稳,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发展;进是目的,只有进,才能更好地实现持久、牢固的稳。”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把当前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保持和发展下去,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
  从历史经验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来看,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当前突出的是要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经济总量平衡,即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平衡关系。我们正处于经济快速成长和体制转轨时期,价格结构还没有完全理顺,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再度出现,是一项长期任务。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都是由需求膨胀引起总量失衡造成的,需求膨胀又往往由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膨胀引起。从1993年到199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从62%逐年下降到12%,投资率由37.7%降为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稳定在10%左右的水平上。总的看来,1997年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都是适度的。1993年前后一度需求增长过旺的情况已经明显改变。在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适时适度地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从1992年到1997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由“八五”以来最高的14.2%逐渐下降到8.8%。在物价涨幅大幅度回落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当前的增长速度,对改革、发展、稳定都是非常必要的。从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看,经济增长速度偏快、通货膨胀率过高,影响经济的稳定;同样,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过低,也会影响经济的稳定。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特别是当前比较突出的就业问题,都需要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从可能性看,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为9.9%,这是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国内市场潜在需求很大,资源节约的潜力巨大;有较高的储蓄率,可以支撑较高的投资率。这些都是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因此,要在努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
  促进农业稳定增长,始终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是万业之母,粮价是百价之王。农业稳定,粮食丰收,抑制通货膨胀就有坚定的基础,经济社会才能长期保持稳定。从历史上看,由于气候及其他原因,粮食产量经常是一年丰收、几年徘徊,严重影响市场的稳定供给,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1992年全国粮食零售价格上涨幅度突破一位数,达24.3%;到1994年上升到48.7%,致使整个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引发了从1993年开始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特别是1997年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购粮的政策,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积极推广增产效果明显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各项政策措施的全面实施,有力地减轻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了农业发展。粮食连年获得大丰收,粮食市场供给充裕,国家储备创历史新水平,市场价格逐年回落。1996年粮食零售价格上涨幅度仅6.5%,1997年粮食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农业的加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成为目前“高增长、低通胀”发展势头能够保持下去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在这种比较好的形势下,一定要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农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要继续把发展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主要是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粮棉收购政策。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强化农业的科技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强金融监管,改进金融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所采取的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金融领域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金融体制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监管薄弱,金融秩序比较混乱,乱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搞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巩固和发展当前好形势的重要条件。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扎实工作,努力消除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
  努力在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要在保持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稳定的前提下,把握改革、发展的全局,突出重点,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有新的突破,在经济结构调整上有新的进展。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才能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动力;只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国有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成为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者。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目前宏观经济环境十分有利,国家将继续从宏观政策上大力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在改革的实践中,对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造了好的经验,出现了许多好的典型。因此,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知难而进,就一定能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巩固国有企业改革成果的重要条件。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可以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增强活力;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的发展,使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当看到,目前进行的结构调整,与“八五”时期的调整有明显的不同。这次调整是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调整,是结构升级型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而不是以往那种以增加数量为目标的填平补齐、拉长短线型的调整。因此,调整的难度比以往要大得多、复杂得多。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努力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抓住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有利时机,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力求取得新进展。
  当前,特别要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我国人口多,劳动力供给总量大,加上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造成企业职工大量富余。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职工下岗问题突出是难以避免的。这是改革和调整结构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没有这种付出,就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和更快的进步。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的生活暂时困难,对社会稳定会带来很大的压力。一定要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安排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要把扩大就业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把扩大就业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要拓展社会化的家庭和社区服务领域,创造就业机会。不断完善扶持政策,鼓励下岗职工兴办集体和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或从事个体劳动。适当增加政府公共投资,特别是增加对水利、交通、水电煤气、环境保护、植树种草等公共工程的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国有企业分流的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采取财政、企业、社会多方面筹集资金的办法,保障最低生活。
  通过改革、发展求得长期稳定
  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争取长期稳定。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993年以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依靠改革,解决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消除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隐患,为长期稳定创造必要条件。在这次宏观调控之始,针对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种种因素,党中央指出,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讲,源于原有体制弊端没有根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改革,把加强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只调控,不改革,必然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在实施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大步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通过这些改革,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在物价涨幅逐年大幅度回落的同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宏观经济与社会的稳定。这是通过改革促进发展,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最好实例。改革不仅是要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下世纪初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和发展,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和国家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和环境。在新形势下,必须树立依靠改革促进发展,实现稳定的观念,坚定不移地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把各方面的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切实取得成效。
  发展是目的。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登上了一个大台阶,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跨越。适应这种新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必须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大力推进城镇居民住宅业健康发展,尽快把环保产业建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要结合实际,把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好、选准、积极培育好,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稳定是基础,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只有在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发展和改革的步子才能迈得更坚实。我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十分重要的一条原因,是我们始终高度重视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应以积极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必将为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更有利的体制条件和更雄厚的物质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