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陈奂生”进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06
第11版(作家文苑)
专栏:生活之波

  “陈奂生”进京
  石湾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流传了千百年的民谚,如今竟然已谱成通俗歌曲,上了MTV。每当我从电视节目里听到这首歌,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老乡的情分,一首通俗歌曲恐怕是很难承载得起的。
  我离开故乡到北京工作已三十多年。细想起来,遇到的老乡并不多。尤其是由故乡来京找我帮忙办事的人,则少得可怜。这倒不是故乡无人进京办事,而主要是乡亲们都知道我是一介草民而已,在官场商界均无门路,是很难帮上他们什么忙的。
  正因为难得有老乡来京找我,所以,大凡果真遇上有求于我的老乡来京,我总是会想尽办法助其一臂之力。
  记得前年,我在常州火车站当合同工的弟弟突然打来电话,说他们那里组织大家来京春游,一行二十余人,托我为他们安排食宿。如今北京新建的宾馆多的是,可他们节俭惯了,哪舍得去住?提出的条件是:每人每天不超过十五元的标准,还得有食堂、有浴室、能代订返程火车票……这就难坏了我。临到他们抵达之前,才好不容易落实下来。我匆忙赶到北京站去接,因他们坐的不是同一节车厢,为在站台上将人马会齐,又差些把我急出病来。说是乡亲,可我一个也不认得。好在他们都是我弟弟的同事,我与弟弟很相像,是他们逐一认出了我。出了站,我领着他们步行去旅馆。因为不可能为他们准备专车,去挤公共汽车的话,势必将队伍挤散,万一落下谁,就乱套了。尽管从车站到旅馆只有两站路,可整整走了一小时。因为这些老乡都是第一次进京,东张西望,看什么都新鲜,走走停停,耽误了不少时间。
  到了旅馆,先办登记手续。一人一张登记卡,所填项目,十分详尽。谁知他们中大都文化水平很低,好不容易推出一位“有知识的”,由他统一填写。这一填,就拖了足有半个小时。连旅馆服务员都等得有些不耐烦了,接过登记卡便问:“怎么回事?你们说是常州火车站的工人,家庭住址却一个个都在武进县农村?”我连忙向她解释:“是的,他们全都是农民。改革开放了,才进城当了合同工。”服务员审视了我一番,不解地问:“你老家也在常州乡下?”我答:“可不,他们都是我的老乡!”
  后来,我又受弟弟所托,接待了两批来京旅游的老乡。每次接完站,把他们的食宿安排停当回到家里,都累得直哼哼。女儿见我一副疲惫不堪的模样,总心疼地嗔怪:“这哪是你干的差使呀?这些老乡也真是的,怎么偏找你帮忙?”……
  可不,不就是因为都是老乡,他们才来找我帮忙的么?乡里乡亲的,即使再难再累,这忙也是要帮到底的。说实在的,这在改革开放之前,乡亲们集体进京旅游,是件无法想象的事。如今,他们每次进京,都给我带来故乡大步奔小康的喜讯,怎不令我感到快慰呢?“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汪汪的泪,再不含辛酸与苦涩,而全都是兴奋与喜悦的热泪了呀!
  去年年底,以《陈奂生上城》蜚声文坛的高晓声来京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我去京西宾馆拜望这位乡亲时,他说没什么事要托我办,只是希望我能陪他去游一趟圆明园。他虽进京多次,还没有去过。我当即应诺。第三天下午,我就和故乡的另一位女作家一起,陪他踏访了圆明园遗址。那天我们玩得很尽兴,一是天气晴和,连冬装都脱了,二是难得三个老乡碰在一起,操武进方言,说故乡旧事,其乐融融。走出圆明园时,高晓声对我说:“你对圆明园还蛮熟悉的嘛!亏得你带路,今天一路都很顺当。”我告诉他俩,我陪老乡来圆明园玩,帮他们照像,已经好多次了。这些年来,家乡凡有人来,我若不陪他们游览京城的几个主要名胜,就仿佛没有尽到我作为一个老乡的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