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新世纪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走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07
第5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新世纪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走势
  路甬祥
  1997年10月16日,本版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前瞻》一文,主要是从世界范围的角度,论述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对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进行了展望。今天发表的这篇文章,主要是立足于国内,重点论述科技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科技体制等问题。
  ——编者
  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紧密围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把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摆在全国科技界面前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1978年,粉碎“四人帮”不久,中央及时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论断,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这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把科学技术列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多次强调要把国民经济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结束十年动乱造成的停滞局面,开始复苏,并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此期间,国家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我国广大科教人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科技战线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实现我国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做出了贡献。我国先后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型受控热核反应装置、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大型光学、射电和太阳磁场望远镜等大型科学工程。研制成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近20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影响较大、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国际地位逐渐上升。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阶段。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科学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赶上,任务十分艰巨。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强调指出:“我们对于前沿的科技项目要有所赶,有所不赶。对于可以充分利用我们长处或我们在这一领域已有相当积累,相对来说不需要巨大投资,而一旦突破可以带动新产业革命的项目就应该赶。”就我国国情来说,哪些科学领域有所赶,哪些领域有所不赶,光凭经验和愿望是不够的,必须科学决策,好中选优,才能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那些最有前途和有可能突破的领域或项目。任何国家都难以做到在所有科学领域的全面优势,我国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科发展的国际态势并结合自己的国情,选择那些意义重大,又能开拓前沿、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项目,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和突破点。
  未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战略思路
  邓小平同志在纵观世界格局、深刻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中国将再用5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展望下世纪,明确指出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与前两步战略目标的不同在于,第三步战略目标主要不是一个纵向自我比较的目标,而是一个国际动态发展的目标。从实质上看,它要求:
  我国必须在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的大格局下,全面接受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考验;2050年的中等发达国家将进入以知识型经济为主的后工业化社会,这意味着我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同时迎接后工业化社会新产业革命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巨大挑战;我国还必须在相对紧缺的能源、资源和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找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随着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必将主要是追求更高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以及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下世纪科学技术将继续迅猛地发展,我们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科学技术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紧密围绕第三步战略目标,针对当前和长远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如农业与粮食、人口与健康、资源与能源、生态与环境、信息与安全等,进一步明晰我国科技工作的战略思路。包括:
  ———把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首要位置,力争在一二十年内使中国科学技术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以适应我国走向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需求。到2020年左右,我国应建立起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创新实力和科学基础,同时努力实现在高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要求。
  ———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选择若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战略意义、一旦突破能带动产业革命的科技战略制高点,采用组织战略性科技产业工程的方式,由国家先期启动,最终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宏大产业。形成以国家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的科技发展的新机制。
  ———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人口与健康等重大问题,大力发展生命科学技术,以最新生命科学技术成就为核心,形成环绕“绿色革命”和“生命科学与医学”的综合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与产业群落。
  ———从事资源、环境、生态等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的主要部分,应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服务,针对诸如能源、资源、环境、生态、交通等制约我国下阶段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多学科联合研究,综合利用现代科技,力争在2020年左右解决或基本缓解以上问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我国基础研究的学科布局,力争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快速发展的科学前沿,以及我国有一定优势的数理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若干领域,在世界上占领一席之地。
  ———企业研究开发力量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必然结果。针对目前我国主要科技力量集中在国家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实际,应进一步完善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队伍;完善激励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的转移政策,引导广大科技人员面向传统企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研究所、大学和科技人员以不同形式与企业合作或者进入企业。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和创造高科技产业,逐步使企业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
  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鼓励科技发明和创造,提高全民尤其是干部的科学意识和科技知识水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吸引优秀留外学人回国或为国服务。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将科教兴国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科技体制
  十几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科技人员面向经济的观念大大增强,在加速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方面的能力也显著提高,大多数科研机构经过不断探索,正在创建适应国情、适应自身特点的新模式,开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环境。但也要看到,在微观改革深入的同时,加快宏观科技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按照我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进程,在本世纪末形成与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科技体制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
  首先,我国学科结构的宏观布局必须进行调整。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不可能一时在各个领域都投入更多的力量。必须从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如何正确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是我国科技宏观管理的重要问题。应该承认,我国现有学科布局,无论从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长远需求,还是从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角度看,都有调整的必要。即使在发达国家,随着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结构调整也是经常发生的。应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的重大的战略需求的研究,同时认真分析国际科技发展动态,对我国宏观学科结构进行调整。
  其次,我国科技组织结构应适时调整。我国现有的科技力量,大体上分布在专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等几个方面。当前,我国科研力量仍较多集中在专业研究机构和重点大学,需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使其中直接面向经济的部分转向企业,促进企业研究开发成为我国应用开发的主体。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和当代科技发展的规律,对国家研究机构的作用做出准确定位。
  第三,加速进行科技运行机制的转变。经过近20年的改革,广大研究单位和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当前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参照国际上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科技运行机制,对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建立包括科技目标、评价标准、创新环境、人事制度、分配政策等一整套新的运行机制。国家对不同层次的科技力量,应有不同的政策调控。在科技宏观管理系统中,应建立适度分工互相制衡的资源配置管理系统、学术评价和咨询决策系统,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以保证有限的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科技宏观决策更加科学化。对一些从事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的国家科研机构,应进一步保证条件,简政放权,着重加强评估考核,使他们能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变化有敏捷反应的能力,有根据国家长远发展需求进行自主调整的能力。
  第四,着力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科技人才。科学技术是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工作,关键在于发现和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科技人才。在世纪之交的今天,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在继续发挥好老一代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同时,尤其要重视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工作;善于发现和吸引优秀人才,及时将他们放到关键性科技工作和适当岗位上锻炼培养,为他们创造生活条件,为他们进行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和进修提供方便;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科学思想创新和技术发明创造,公正科学地评价奖励他们取得的成绩;形成民主、科学的学术环境和求真、唯实、协力、创新的科研道德风气,迎接科技界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新时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