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永远的凭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07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此恨绵绵

  永远的凭吊
  贾宏图
  踏着残叶铺洒的小径,走进中华民族的伤心地。
  在残叶飘零的季节,在秋风萧瑟的日子里,我走进圆明园,这的确是有意的选择。我怕鲜花盛开,绿草茵茵,岸柳成行,轻舟荡漾的美景,会使我产生一种错觉,圆明园风韵犹存,繁华依旧。其实圆明园永远地消逝了,它对我们只是一个遥远的梦。那是一个占地五千二百亩,比现在的颐和园还要大出千亩,由清廷五朝皇帝经营了一百五十年的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宫苑。法国大作家雨果这样赞叹:“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向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还是一座收藏甚丰的皇家博物馆,不仅积聚了历代的稀世珍宝,而且还汇藏了重要的图书文物,如全国只有两部的一万二千册的《四库全书荟要》,一部在故宫,一部就在长春园的“味腴书室”。雨果惊呼:“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晚秋的圆明园里游人稀少,我像幽灵一样,在无人走过的树木中穿行,寻找痛苦历史的残片。我怕看到打着旗帜的外国旅行团,我怕自己对那些无辜的高鼻子蓝眼睛的西方人瞪起我喷火的眼睛。我们不会遗忘,1856年10月,英国与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和配合下,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逼迫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7月,英法舰队又从大沽口登陆,直逼北京,咸丰皇帝仓皇出逃,一时间都城无主,军卒志懈,民心大恐。10月6日,英法联军直扑圆明园。第二天,他们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这是西方文明国家最贪婪的一次“文明”记录,在别人家里,理直气壮地分配别人的珍宝。为了攫取财宝,军官和士兵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甚至相互殴打,你抢我掠。两天之内所有值钱的东西被他们抢劫一空,每个人都大发横财。一个叫赫利斯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两座金佛塔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七名壮夫替他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了终生,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也许他们怕留下罪恶的痕迹,10月18、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相距十公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蚀,大量烟尘灰星直落街衢。这些日子和后来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大屠杀的日子,是中国人永远铭刻心中的国难日。
  但石头是烧不掉的,历史也是烧不掉的。现在还残存在圆明园内那几处石柱石雕,正是显示西方列强“文明”的耻辱柱。灰沉沉的天际的太阳,向这片残破的废墟照射出惨白的光晕,光晕下汉白玉的残垣断壁像白骨一样让人悚然。我久久地徘徊在这里,仰望着那像帕特农神庙一样高大的廊柱,抚摸着倒落在草丛中那如我们在英法等国的博物馆看到的一样精美的石雕残体,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这片西洋楼景区,整个建筑面积不超过圆明园的五十分之一,但它确是我国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是由西方传教士设计,由中国匠师建造的。它的兴建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传教士赞扬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想象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他说,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圆明园兴于清朝,也灭于清朝。圆明园的毁灭预示了一个腐败王朝不可逆转的命运。余秋雨先生说承德的避暑山庄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如果那个背影还能看到它的强劲和勃发的话,那么我想圆明园就是这个王朝的心影了,从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颓靡和没落了。圆明园的建设始于康熙时代。康熙在清朝以及中国的历史上还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那时的清朝无论疆界还是国力,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一个强大之国。在经济发展、国库充盈的时候,清帝为了追求“宁神受福”的园居生活,开始了在北京西北郊兴起这空前规模的园林建设,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咸丰,一直没有停止过。以至被烧之后,慈禧、光绪还想修复圆明园,那时清王朝已岌岌可危了。我们设想,如果把修建圆明园的钱用在军事上,搞一个装备精良的舰队,大概清王朝不至于垮得这么快。这只是一种设想而已。一个腐败的王朝就像一座地基腐朽的大厦,无论它多么宏伟,总有一天要倒塌的。
  在晚秋的凄风落叶中,我来凭吊圆明园,仿佛走过一段阴暗的历史长廊。所幸的是,在这长廊的尽头,我已看到了一片灿烂的阳光。那是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经历了太多苦难的我们的民族,正在崛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