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主权外债:综合国力的体现——访财政部副部长刘积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09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

  主权外债:综合国力的体现
  ——访财政部副部长刘积斌
  本报记者 李建兴
  △1997年,财政部代表中国政府发行外债8亿美元;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令国际投资者看好;
  △标准普尔公司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升级;
  △1998年,如市场条件允许,中国会选择较好市场时机,确保外债发行成功。
  问:请您谈谈我国1997年发行政府外债的有关情况。
  答:1997年是我们国家发行政府外债所遇到的市场环境最为复杂的一年。尽管遭遇到意料不到的市场突变,但债券的发行依然获得了成功。1997年财政部代表中国政府发行了两笔债券,共计8亿美元。第一笔是6月在欧洲发行的5亿马克欧洲债券。旨在开拓欧洲资本市场,重新建立中国与欧洲投资者的联系,为国内其它发行体进入欧洲资本市场建立一个合理的成本基准线。发行取得了很大成功,投资者的订单大大超过了发行额,并纷纷要求增加发行,各界舆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国际金融界权威杂志之一《亚洲金融》最近将我欧洲马克债评为1997年度最佳欧洲债券发行。这是自财政部1996年初成功发行百年扬基债,1996年六七月间成功发行10亿美元全球债(此笔债券发行被国际金融界权威杂志之一《欧洲货币》评为1996年度全球最佳发行)后,又一次影响很大的成功发行。第二笔是10月22日发行的5亿美元全球债。当时正值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香港,香港股市连日大跌,债券市场也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审时度势,抓紧时机,几乎是在金融风暴到来前夕,成功将债券推出。
  问:在市场突变的情况下我政府外债仍然能成功发行,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主要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良好的宏观经济状况,近几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成功软着陆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在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1996年为9.7%,1997年为8.8%)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大幅度降低(1996年为6.1%,1997年为0.8%),目前外汇储备高达1400亿美元,审慎的外债政策使各项外债指标均远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和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和严格的外债管理,使得国际投资者将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区分开来。当然,这与我们几年来对国际投资者进行不懈地宣传,以及国内各有关部门在开拓和巩固国际资本市场方面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通过不失时机地向国际投资者介绍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发展成就,使他们大大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当然,要想使国际投资者完全了解中国,尚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进一步做好对他们的宣传工作。
  问:您对标准普尔公司提高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有何评论?
  答:标准普尔公司于1997年5月14日宣布,将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信用评级从BBB调升至BBB+。这说明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更有信心了。特别是今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评级公司大幅度降低了韩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第一次真正将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区分开来,这也有助于国际投资者加深对中国与其它亚洲国家的了解和认识。
  问:您对中国政府1998年的对外筹资有何设想?
  答:作为代表国家的主权发行体,我们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不单是为了筹资,更主要的是通过筹资活动,加强与国际投资者的联系,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加深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了解,并为国内的其它发行体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一直采取审慎的外债政策,特别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我们将会持更加审慎的态度。在市场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绝不急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如果市场条件允许,经国务院授权,我们会选择较好的市场时机,以确保发行取得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