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比肩先贤护水源——漓江上游行(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0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行

  比肩先贤护水源
  ——漓江上游行(下)
  吕朝晖
  在漓江源头的大山大岭间旅行,山深而人不少,地僻而与现代文明不隔膜。即使在号称可以“摩天”的越城岭上,也有公路可通。竹子、木材等一切林副产品都可以很方便地运销各地,然而,人们并不简单、过量地向森林索取,而是学会爱护青山绿水,就连柴薪、建房等必要砍伐也很有节制。生产加工用材也是多种少砍,对因生活所需,合理采伐的竹木也要深加工,避免出售原材料,尽可能提高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减少林农因生活必需对山林的砍伐。
  在灵川县的青狮潭水库区,一个农民对我说,“桂林山水吸引了世界上那么多人,我们生活在漓江上游的人有责任把森林和水源保护好”。事实上,为了调匀漓江的水量,当然同时也为着下游的农田灌溉,青狮潭库区的群众作了很大的牺牲。当年为修建漓江上游一座容量为6亿立方米的水库时,淹没了上万人居住的村庄、田园。人们把家搬到了山上,开始了艰难的种山耕水生活。数十年来,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他们在山上种了一片又一片树林,在水上设置了一条又一条画舫、游船。这天,我们泛舟平湖,只见绿树掩映着村庄,从白墙蓝窗间不时传来欢声笑语。主人告诉我们,如今包括公平、九屋、兰田等乡镇的青狮潭水源林区,有林面积达4.53万公顷,比1988年增加了268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0.1%,绿化程度达到93.8%。那翠竹林海,那秀水长湖,不仅成为桂林山水的一处迷人的新景,当秋冬雨少游船搁浅的枯水期,还为漓江补水上亿立方米。
  这些事真让人感动。感动于这里的人们重视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漓江源头的湘桂走廊,前人留下了大量诗文、题咏,至今读来仍有很强的感染力。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写得十分别致。诗人们面对这青山绿水,寓之于目,发乎于声,有了千古绝唱。而今天许多人却把绿水青山看得那么平淡,反而没有了古人的灵感和激情,缺少了天真和想象力,这是令人十分困惑的。
  我们来到湘漓分派的秦堤,众多的碑刻记录了历代开凿、疏浚灵渠、加固堤岸的史事。伫立于三将军墓前,徜徉在飞来石畔,我为前人的雄才大略、巧思宏构所震撼。对于千百年来有功于灵渠的建设者,对于当今为保护漓江源头生态做出过贡献的人们,我希望目前正在修志的兴安、灵川两县的“太史公”们,无分轩轾地都记上一笔。(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