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牢固的群众观点——“邓小平理论风格”系列谈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2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牢固的群众观点
  ——“邓小平理论风格”系列谈之四
  刘占锋
  细读邓小平著作,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可以说,坚持牢固的群众观点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伟大事业。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自己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就必须依靠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对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充分关注,两者缺一不可。但在过去一个时期曾片面地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而漠视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要求,甚至把物质利益原则作为“物质刺激”的修正主义路线进行批判。于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在实践中被敲锣打鼓、轰轰烈烈的群众政治运动所代替,越“运动”越穷,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对此,邓小平同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认真总结中国前3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教训,在强调通过政治思想教育“使群众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力量”的同时,告诫全党:“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从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应有之义。理论上的这一正本清源,对于我们近20年来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改革,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因而坚持群众观点就必须坚持实践观点。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使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实现了完美的统一。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完成的。改革之初,邓小平同志就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主张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推行农村改革,放手让人民群众在改革的实践中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天地。同时,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洞察力和革命胆识,对亿万群众生动活泼的实践及时地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提高,再用来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继续热情地鼓励基层、鼓励群众: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回眸我国近20年来的改革历程,几乎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而这些创造无不浸透着小平同志对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这些决策的形成无一不是小平同志进行理论总结与概括的结果。
  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其实质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对生产关系所作的调整和完善,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对于长期受“左”的思想观念禁锢的人们来说,对任何改革举措都有一个认识、接受、参与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在处理市场经济原则与人民利益原则的关系时,人民群众的意愿始终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强调,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与归宿。判断这些方针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也必须以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作为标准,从而使我党的群众观点与人民群众的意愿从形式到本质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邓小平的群众观点堪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高度统一的典范。尤其是他在群众观点上坚持求真务实,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品格,更值得我们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