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怎么看银行贷款少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2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怎么看银行贷款少增?
  本报记者 施明慎
  从事金融报道10余年,每次参加全国银行行长会议听到的多是有关调增信贷规模、银行贷款又比上年如何多增的议论。今年得到的信息则相反:1997年国家银行贷款比年初增加8143亿元,比计划少增357亿元,与上年相比,实际少增48亿元。
  银行贷款少增,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不少同志称这是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体现;也有人将之归结于“惜贷”的结果。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经济市场化程度加深
  1997年国家银行贷款少增,首先是经济运行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减少所致。去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8.8%,比上年的9.7%低0.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物价仅上升0.8%。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慢,物价涨幅明显回落,因此而产生的货币信贷需求必然会有所减少。再看货币信贷供应情况,去年广义货币M2增长17.3%,狭义货币M1增长16.5%,现金流通量M0增长15.6%;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累计增加10703亿元,增长16.7%;企业存款余额为28656亿元,比上年增加18.4%;这几项指标均高于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说明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总量并不紧,与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是适应的。
  去年,银行贷款确确实实比上年少增了48亿元,但是企业反映资金紧张的呼声并不强烈,关键就在于信贷不再是企业获取资金的唯一来源,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手段多了。1997年,企业通过境内外发行股票、配股筹集资金1000多亿元,是历年来最多的;通过银行结汇获得人民币资金3000亿元,比上年多增300亿元;通过银行承兑汇票获得商业信用4600亿元,比上年多增加426亿元。这样一来,去年企业实际得到的全部资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大幅增加的。
  1997年与银行贷款少增同时出现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国家银行新增贷款质量普遍提高。据中国建设银行透露,当年该行对435家大企业客户新发放贷款339亿元,不良率仅为1.66%,利息实收率为98.9%。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依法经营、风险效益意识明显增强。去年,各金融机构相继建立、健全了贷款授权授信管理、审贷分离、贷款抵押担保等制度,严格控制不良贷款增长,并将信贷风险与信贷人员责任挂钩,对新发放的贷款实行永久责任人制度,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将受到经济、行政处罚,乃至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不合理贷款的投放,制止了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乱贷”行为。
  业内人士认为,去年国家银行贷款少增,是经济运行变化、企业融资环境改善、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综合结果,是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表现,与以往资金需求膨胀、融资渠道单一、银行盲目放贷的情况相比,显然是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调整信贷结构不是“惜贷”
  按照权威部门的解释,“惜贷”是指商业银行在有放款能力和放款对象,借款人有贷款需求又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不愿发放贷款,而将多余资金通过购买债券或存入上级行等方式谋取比较利益的消极经营行为。
  从去年的情况看,各商业银行贯彻扶优限劣方针,加大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效益好的企业的资金投入,减少了对一些生产规模小、效益较差企业的贷款,属于银行正常的信贷结构调整,不能被认为是“惜贷”。贷款是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单从利益角度出发,哪家银行也不愿“惜贷”。实际上,去年银行贷款少增,既有经济运行发生积极变化的因素,又有银行不得已的苦衷。
  最近几年,企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增大了银行选择贷款对象的难度,这是造成银行贷款少增的重要原因。企业效益下滑,还款能力趋弱,银行想贷款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此外,一些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和市场风险意识增强,在决定是否借款时比较慎重,尤其是在缺乏有市场、有效益项目的情况下,使用银行贷款的愿望减弱。
  由于银行贷款选择难度加大,信贷竞争的焦点就集中到少数经济实力雄厚、守信用、效益好的企业身上。在这些场合,往往不是客户找银行要求贷款,而是银行上门向客户推销贷款。去年有一家大公司宣布将在上海建一个十几亿美元的项目,需要部分银行贷款。好几家银行闻讯纷纷登门拜访,主动提出可给予贷款支持。然而,这家公司并未轻易点头,而是要求各家银行拿出自己的方案来,比较比较再说。一些银行行长感叹道,如今争夺好的贷款客户一点也不亚于拉存款。现在我们既害怕出现信贷风险,又担心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严格信贷管理 改进金融服务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旧体制下,企业和商业银行都吃中央银行的资金“大锅饭”,企业超借、银行超贷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导致货币信用总量扩张,而且酿下了银行不良贷款上升,金融风险加大的苦果,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去年,各家商业银行根据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部署,普遍实行信用等级制度,调整信贷投向,加强对企业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压缩了对信用等级差、资产负债率高、产品无销路的亏损企业的贷款。应该说,贷款因此有所减少是合理的。银行这些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做法,需要继续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另一方面,银行的同志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注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要把寻找客户的目光投得更高更远一些,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针对当前一些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限,基层信贷人员只有清收贷款的责任,却无发放贷款权力的新情况,专家主张应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的上收权限和授信权限标准,以调动和保护基层银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专家还认为,商业银行对信用等级差的企业限制贷款无疑是正确的。但目前存在信用等级标准过严和不统一的问题,今后应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实事求是地对待企业的贷款需求,不能对某一信用等级以下的企业不加区别地一概不发放贷款甚至压缩老贷款。对那些暂时亏损、信用等级一般,但有发展前景、有望扭亏为盈、有还款保证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政策积极给予支持。对那些虽然亏损、信用等级较低,但部分产品或个别产品有销路、有效益的国有工业企业也要按规定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其逐步摆脱困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