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眼光·胸怀·志向 ——记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湾村党总支书记龚世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3
第1版(要闻)
专栏:

  眼光·胸怀·志向
  ——记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湾村党总支书记龚世权
  本报记者余继军 傲腾
  编者按:中国的改革起步于农村,经过近20年的改革,中国农村变化可谓大:山河在变,村庄在变,然而更重要的是人在变。记者在渤海之滨采访了这样一位农民———龚世权。他精明能干,有雄心壮志,在改造山河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但他也有不变的———勤劳、朴实。他和同时代成功者有许多相似处;他又能在同时代失败者身上吸取教训,警戒自己。他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以律己,带领全村共同致富。
  “精、气、神”三个苍劲的正楷大字,他自己书写了贴在墙上。他下意识地挺直身板,说:“‘精’是农民的时代特色,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要一改农民的‘憨傻’为精明;‘气’是中国农民摆脱贫困的志气;‘神’是中国农民不能丢弃的优良传统。”
  正是这个农民,将价值500万元的私营企业无偿地献给了村集体;也正是这个农民,以超前的意识带领全村百姓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时代,走上了现代化的致富路;还是这个农民,仅用7年时间就将一个村办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800名职工、3个合资公司、8个分厂、3亿元固定资产和6亿多元年产值的集团公司。
  他,就是天津市津南区双港镇海河湾村党总支书记、港田集团公司总经理龚世权。
  独木不成林,郁郁葱葱的林带才是景色
  海河湾村坐落在天津市津南区双港镇的一片盐碱滩上。80年代中期,这个只有400户人家、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的小村,人均年收入仅有100余元,村集体还欠下了120万元的债务。
  1984年,改革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曾当过村业务员的龚世权敏锐地捕捉到致富的契机。他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贷款购买了一辆载重10吨的大卡车,带领三个血气方刚的儿子,没日没夜地跑运输。两年后,龚世权不仅还清了全部贷款,还成了全村首家“万元户”。
  人们称赞他的“精明”,他却说光顾自家的好日子是“小精明”,是盐碱滩上抗争出来的一棵树;要成为改革中的真正弄潮儿,必须从“一棵树”变“一片林”。1986年春节,龚世权当众提出了联合办厂的主张。他说:“咱们村人多地少,大家都去啃这块土地,成不了气候,只有办厂才有出路。我看办个家具厂,投资少,见效快。厂子挣了钱,咱大伙儿分,赔了算我的。”他卖掉汽车,拿出5万元作底金,18户村民响应,各凑了1000元加入进来,于是在村边的一块荒地上,一个用破苫布搭建起来的港湾家具厂诞生了。
  当新春的祝福又一次临门时,生意红火的家具厂给18户村民每户送来了8000元红利。很快,18户发展成了44户,不到一年,又扩大到88户。人多了,气壮了,靠手工打家具已满足不了这些富裕农民的胃口,龚世权迈开勤快的双脚做市场调查,果断决定研制生产残疾人用的三轮摩托车。几个略懂机械的村民凑成个“研制组”,3月出图纸,5月出样车,7月第一辆港森牌三轮摩托车就摆上了市场。谁也没料到,产品一炮打响。到1989年底,产销2500辆,获利1250万元,88户农民一下子个个“腰缠万贯”。
  这一年,龚世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跟黄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在几十年的追求变为现实时激动不已,他决心把自己交给党、交给党的事业,一条共同致富的路子选定了———将价值500万元的摩托车厂无偿地献给村集体。
  1990年,集体企业天津港田摩托车厂正式成立,海河湾村村民在接受“馈赠”的同时,也把他们心中的尊敬表达出来了,龚世权在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戴下担任了村委会主任,次年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摆脱“小农经济的狭隘、短浅”,树立掌握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志气
  1988年,还没有挣着“大钱”的龚世权就拿出8万元人民币,把海河湾村小学的校舍修缮一新,旁人不理解,可他心里清楚:农村之所以受穷,根子就在没文化。他也正憋着一口气:“咱农民不能总是窝头脑袋,我们也要变得聪明起来。”
  他格外注重对市场经济研究和学习,在实践中逐步转变小农经济的旧观念,改变了“小船好掉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习气,认定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游弋必须要建造经得起风浪的“大船”,而这条“大船”的“风帆”就是高科技。他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农村乡镇企业科技力量薄弱是农村经济先天不足,第一步必须借脑袋发财。为此,他先后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招聘了高级工程师、会计师、教授98人,出资让他们到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外聘的科技人员为公司先后开发出3大系列21个品种的摩托车产品,开发新工艺20项,其中8项获国家专利,有的还填补了国内空白。1996年,公司又引进一家科研所的技术,投资建成港田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如今高磁材料“钕铁硼”已研制成功。
  老龚的这一气魄使周围众多的农村青年折服,他们纷纷提出学习的愿望,于是龚世权的第二步战略实施了,即培养人才“后备军”。1990年,他们投资80万元兴建港田小学教学楼,以后每年投资15万元,聘请高级教师任教。1992年,投资20万元建成师资设备齐全的港田幼儿园,让港田的未来接受正规的启蒙教育。1993年,投资50万元,与天津理工学院合办企业管理与机电两个专业的大专班。1996年下半年,决定每年向镇上的一所中学投资20万元。此外,公司还开办了港田职工学校,先后举办了技术、外语、写作、职业道德等培训班30多期。
  今年,港田公司又决定,辟出300亩地,陆续投资1700万元建成一个集高产、优质、高效、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利用高科技,让1亩地长出5亩地的果实来。龚世权说:“海河湾是靠办厂致富的,但更多的农村还是离不开土地,我要做出个示范来!”
  采访结束前的一个中午,记者见到了龚世权,刚刚开会回来的龚世权略显疲惫。记者说:“您把海河湾村带出了贫困,该休息一下了。”他立即挺直了身子说:“不行,别的村子还有不行的呢,整个农民的素质还比较低,要造就一批新型农民,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穷困,所以,只要能动弹,咱就折腾,否则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因势而变,但老祖宗留下的好传统却不能丢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龚世权对“财”,有自己的见解。他说:“‘钱’是个好东西,也是坏东西。为自己私欲花,它就毁了你,为社会事业花,它就成全你。这是我这些年读古看今得出的总结。”
  于是,这个纯朴的农民还在手工制作家具时(1986年)就向天津外环线修建捐赠了价值8000元钱的家具。
  前三合村早先与海河湾村一样是双港镇有名的贫困村,1993年,港田公司决定抽出4台机床和6名技术员,无偿为该村建一个机械厂,包料包销,并让在港田公司打工的前三合村青年刘德仲,回村当起了机械厂的厂长,这位自嘲“捡来一个厂长”的年轻人动情地说:“前三合村能有今天,全靠港田的无私帮助,今后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帮助别人。”
  残疾人的生计引起龚世权的注意。1991年,港田摩托车厂将兼并的亏损企业印刷厂改成了村福利厂,为本村、邻村及市区的18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自食其力的工作岗位。
  在福利厂,记者看到了乐呵呵的残疾职工狄凤利。狄凤利家在附近的北马集村,因患小儿麻痹症下肢伤残,生活无着落,6年前,他走进了福利厂,厂里给安排了一个只需手工敲打的轻活,由此有了一份可观的收入。1994年,在一次会上,龚世权听说有一批盲校毕业生分配无着落,当即表示由港田公司负责安排,于是市盲校四届毕业生共23人成了港田公司的正式职工。
  从1993年到现在,港田公司用于扶残济困的资金达1500万元,龚世权自己掏了60多万元,为残疾人办好事100余件。在扶残济困上“大手大脚”的龚世权,在个人的生活上却是“抠门”得很。
  多年前,他就为自己制定了5条纪律:不抽烟,不喝酒,不陪客,不用公款游玩,不搞特殊化,出差时他像柳青笔下的梁生宝一样,总是带着老伴给他烙的大饼、咸菜或咸鸭蛋,外出参观学习他也是跟职工一块挤大客车,村里人都亲近地说他:“有福不享、有钱不花的龚大爷。”
  多少年来,每当晨曦微露,他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沿着村中道路查看厂区的保卫、产品的码放、村里的卫生、学校的防火和农作物的长势,甚至还有路灯的照明。对这些,龚世权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农村人,习惯了。”而在全村党员干部会上,他却说:“保持本色,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工作,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他经常让身边的人读“古”看“今”,中国农民为吗办不成大事?一是眼光短浅,二是容易蜕变。这种事在我们眼前就有啊!很多乡镇企业家、甚至农村致富带头人,开始干得好好的,比咱起步早,比咱有本事,比咱规模大,但最后人变了、垮了;也有的原先跟咱一样刨土修地球的,人家招招领先,步步向上,也变了,变成时代佼佼者。人家垮了,咱不要幸灾乐祸,咱把他当反面老师“拜”,人家成功了,咱不要眼红,咱把他当正面老师求教。我们该变的跟时代而变,不该变的永远不能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