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立草为业 ——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综述(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3
第2版(经济)
专栏:

  立草为业
  ——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综述(下)
  本报记者 潘承凡
  初冬季节,记者踏上海拔2000米的湖北宜昌百里荒牧场,狂风冰雹扑面而来。密密的冰雹底下,人工种植的黑麦草、白三叶碧绿盎然。
  像这样的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在南方13个省共建有2000万亩左右。记者所到之处,所有参加攻关的专家、干部都反映,草种成了,畜也养好了,技术完全过关。可是谈到效益状况,却是几家兴奋,几家苦涩。蒋文兰研究员认为,南方草地畜牧业,技术系统缺乏政策系统、经营系统支持,影响了攻关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发挥。
  技术系统必须
  有经营系统支持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山牧场是南方草地畜牧业的明星,不仅建场早,有40多年历史,而且很早就扭亏转赢,每年赢利约500万元。其成败关键是投巨资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奶粉生产线,产品质优价廉,在铺天盖地的洋奶粉中杀出一条生路。湖北利川市齐岳山1984年飞播了万亩草场,此后人工种草近2万亩,但是到1991年当地农民人均收入还只有198元。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后,利川市政府撤销了齐岳山乡级行政机构,成立了牧业经济开发区,推动了畜牧经济的发展,结果一举奏效。
  然而,有不少攻关示范点产出了技术成果,却没有产出相应的经济效益。江西于都县梓山1981年飞播2万亩草场,草长得很好,可是没有承包,很快被牲畜吃光了,杂草卷土重来。恩施市大山顶牧场建成于1985年,项目验收评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然而当年建的牛奶处理厂却因没有效益被迫关门,大山顶绿油油的草地上再也见不到奶牛。1982年江西贵溪市开发万亩围栏草场,种草养奶牛,技术很成功,但奶比水贱,农民被迫改种果树。
  这类事例很多,从已有的经营模式归纳:大型牧场成功的少,农户经营成功者多。大型牧场当中,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多,反之则失败者多。四川洪雅县阳坪奶牛场也养奶牛,但它以农业产业化方式辐射带动了几百个农户,农民迅速脱贫致富,场子扭亏增赢,每年获利二三百万元;就农户经营而言,离市场越近成功可能性越大。江西兴国农户种一亩黑麦草,养100只灰鹅,可获纯收入1000元钱。整个兴国没有一个灰鹅交易市场,市场条件并不好,但与兴国毗邻的广东、福建鹅贩却络绎不绝,灰鹅发展一直较稳定。就项目本身而言,产业链条短的易获成功,长的则容易失败。如养奶牛,产业链条比养肉牛、肉羊长,其成功概率相对较低。恩施大山顶牧场从失败当中悟出了这个规律,果断地放弃了奶牛,改养肉牛、肉羊。
  技术系统必须
  有政策系统配套
  发展南方草地畜牧业,从产出角度,一是增加草食牲畜肉类,二是提供紧缺的细绵羊毛和半细绵羊毛。经过十几年科技攻关,产出目标达到了。草食牲畜肉类产出增加了,可是除了小品种的草食牧畜外,大宗草食牲畜价格却不断下滑。此外,新疆细毛羊和罗姆尼半细毛羊繁育和产毛都达到预定攻关指标。可无论是云南,还是湖南、湖北,都用原始的弹棉花弓子将国家稀缺的细羊毛和半细羊毛弹成絮状,做成羊毛被和羊毛背心,紧缺的资源却被低水平地利用。
  检视南方草地畜牧业政策系统,生产方面投入力度相对较大,开发利用方面投入相对滞后。我国已是世界肉类生产大国,肉类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名列世界前茅,我们的落后之处是食粮动物肉类比率过高,食草动物肉类比率偏低。那么,我们应该在增加牛羊肉生产同时,压缩生猪比率,现实情况正好相反。草地畜牧业效益下滑,农民积极性受挫。细绵羊毛和半细绵羊毛利用亦非常艰难,不少牧场把羊毛送到毛纺厂,毛纺厂因批量过小拒收。有的勉强收下,却放在仓库里几年不用,最终还由牧场拉回来,用弹棉花的弓子做成廉价的被子和背心。恩施州副州长明确地对记者说:细毛羊草畜生产技术系统已经过关,但是利用政策不配套,产出的细毛无处收购,目前不敢马上进行大规模饲养。
  南方草地畜牧业科技攻关阶段已经成功结束,全面示范,推广阶段即将到来。在科技攻关成功的基础上,我们无疑应该加大政策研究和投入力度,在政策投入上既重视生产,又重视利用。以生产保证利用,以利用促进生产,使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不仅有较高的起点,而且还有可靠的发展势头。
  旧话重提:
  建立草产业
  开发利用南方草地资源,发展南方草地畜牧业,增加畜产品供给,保证食物安全,加快农民脱贫致富,这是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总目标。实现这些目标,草是前提,也是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草的作用和地位在不少地方已经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种草面积也相当可观,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牧草至今尚没有成为具有稳定价格的商品,没有进入大流通领域,基本都是自种自用。广东这几年特种养殖十分发达,急需优质豆科牧草,英吉利鸵鸟养殖场主林灼辉为此在全国各地四处奔波,而广东省豆科牧草柱花草却因利用不足,种植面积逐年萎缩。
  农副产品只有交换部分才是商品,牧草亦如此。牧草只在家庭或牧场小生产系统中自种自用,极大地限制了草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南方2亿亩冬闲田的开发利用,如果仅仅是养畜者种草,不养畜者不种草,开发利用程度必将大打折扣。
  牧草难以成为商品,除了政策鼓励不够和传统观念局限,价格和加工是主要原因。目前,基本不是市场形成的流通价格。牧草加工困难原因在于南方潮湿多雨,牧草无法晾晒干贮。中山大学杨中艺教授设计了一套方案:花10万元人民币购置一套小型草业机械,组织小型牧草收购服务公司,用袋装青贮法收购鲜草上市流通。
  建立生产者和使用者都能接受的牧草市场价格体系,组建市场化的牧草收购服务公司,促使牧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进入市场大流通,不仅将促进南方草地畜牧业健康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地优势互补。夏季,北方盛产的紫花苜蓿大量南下,补充南方夏日豆科牧草不足;冬季,南方盛产的黑麦草源源不断地北上,补充北方冬春急缺的鲜草。我们呼吁了10多年的草产业,就会在南北方牧草资源优势交换中逐渐形成,跨越南北方的现代化草食牲畜生产体系亦将初露端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