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吃好了的坏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3
第10版(文化生活)
专栏:周末闲篇

  吃好了的坏处
  张大农
  二十多年前,国门乍开时,香港同胞渐兴内地旅游的热潮,各旅游景点多见港胞身影。记得当时港胞身材大多短胖,生动地显示出香港经济在六七十年代腾飞后,生活水平陡然提升,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蜕变”,一般百姓在生理上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发福起来。
  我的老家在河北农村。印象里小时候老家的乡亲们终年荷锄,且半饥半饱,大多黢黑精瘦。这些年富裕之后,乡亲们个儿个儿像气儿吹的似地胖起来。许多人跟二十多年前比,胖得没法认了,“暴发户”一词常常成为体形和财富双重意义上的。
  如今,香港已是经济腾飞之后第二代人的天下,这一代人显然已经健康地瘦了下来,而奔小康的同胞们也已经开始操心减肥了。
  问题主要在吃。
  千百年来,中国人除了王公贵族、豪商富贾,大多在为温饱而奔劳。套用顾准的一个词儿———“糊口经济”可以概括之。即使一些大户人家,所谓吃穿不愁,也并非顿顿有鱼有肉。读梁实秋等人回忆早年间北平生活的散文,可知那时上等人家的孩子之盼过年,也无非是盼口肉吃一类的。仅从本世纪的前七十年来看,中国社会的天灾人祸不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日子没过几天,加上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让几亿中国人都能吃饱肚子一直是个颇为艰巨的目标。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之后,城乡居民日常饮食结构发生的变化太大、太快,人均每天卡路里的摄入量可能是有史以来最高的。过去祖祖辈辈一年到头难得开几次“荤”,到了这一代人忽然变得“吃肉管够”———只要你有这个胃口和愿望,而无须等到杀年猪或凭肉票。这就如同将贫瘠的戈壁荒滩上的沙棘一下子移栽到水土肥美的良田,“生存环境”的骤变对任何一种生物来说都未必是好事。看看城市里随处可见的肥胖儿童和三四十岁的大胖子,其祖上恐怕多是挨过饿的。我们的祖先一直为填饱肚子而发愁,他们遗传给我们的肠胃、心肺以至大脑皮层对于荤腥食物的条件反射,都还打着饥饿的深层记忆,这就尤其需要我们见着“好吃的”要有节制。古人在遇有丰盛肴馔的美宴时,将之视为一种仪式、一种典礼,因而倡导“君子食不求饱”,这不仅有审美意义,也有保健养生之道于焉。
  据说,有些乡镇企业人士参加完大会堂或钓鱼台国宾馆的宴会之后,时有抱怨“吃不饱”的。“花了那么多钱,还没我们镇上聚仙楼来得实惠。”把国宴一级的“饭菜”当成打牙祭了,吃到最后桌上没剩下十盘八盏的,似乎总觉得没过瘾,这其实是挨过饿的一种变态反应。
  照说,挨过饿的人更该知道珍惜食物才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