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虎年谈“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3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走笔

  虎年谈“王”
  剑武
  几年前,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批评美术界“大师如云”。前不久,上海文汇报发表记者专稿,呼吁美术界废“王”。然而,美术界、艺术品市场中,“称王称霸”的现象非但没有消失,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法律行规不甚健全、且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名实不符的现象也不独美术界、艺术品市场存在。现在的问题是,当艺术收藏不断创造社会热点,且成为公众主要投资目标之一时,美术界、艺术品市场中的这种现象便有着更大的欺诈性与危害性,应当尽快寻找到其来龙去脉,对症下药,以保证艺术创作与艺术品经营的健康发展。
  概括来说,“大师如云”、“称王称霸”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商业炒作:成名画家多数已有市场定位,利润不厚,真迹难求,一些画店、画廊为了创造更高的利润,不惜哄抬与伪造画家的知名度;一是媒体猎奇:新闻竞争既带来了多数报刊质量的提高,也导致了一些媒体依赖花样翻新,一味猎奇,使得画比大小、笔比长短、嘴吹脚蹭等旁门左道不时登台亮相,接踵而至的自然是发封神榜。一是画家着急:社会价值评估取向的多元化,利益驱动的偏执导向,道德修养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致使部分画家急于求成、急于求富,求成求富的捷径莫过于自戴高帽。一是民众盲从:多年的美育阙如,特别是“文革”十年文化浩劫的严重后遗症,使民众审美趣味不高。市场经济的逼迫,又使文化艺术界难以提拔之、反而顺从之,“凭耳听、而不是凭眼看”因此成为了多数民众观赏艺术、投资艺术品的基本行为。趋名舍实,自然比比皆是。
  “大师如云”、“称王称霸”在大行其道之时,不断地受到美术界、文化界,也包括新闻界与民众的批评。但是,人们的不以为然,依然没有改变其“横行”的态势,因此,我们在探讨其产生的社会与历史原因之时,有必要琢磨其运行通道,力求堵塞之。
  据笔者观察,“大师如云”、“称王称霸”的始发站是画家、机构(特别是海外机构)自行印刷的画册、图录与画折,第二站是画展前言与有关的文章、消息,第三站则是民间流传。这一流通领域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无人把关。自行印刷与民间流传自然无人把关,而编辑体系不能说不完备的媒体也把关不严,却有些说不过去。事实是,从事美术报道的记者、编辑笔下留情或做人情文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非专业记者、编辑“擅入”美术报道领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人云亦云。新闻界严格把关,是尽快消除“大师如云”、“称王称霸”现象的主要手段。当然,最重要的是督促、鼓励艺术家加强人格修养,潜心艺术创作。虎所以成为“山中王”,赖其长啸贯林,更赖其威猛雄强,是其问世以来在自然界厮杀拼搏成就,而非其头额上肖形“王”字而得。且将明代朱元璋实施的方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与毛泽东的名句———“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合而为:深挖洞———深入体验;广积粮———兼收并蓄;不称王———虚怀若谷。愿与美术界人士共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