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漫说蔡元培之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3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漫说蔡元培之大
  唐振常
  蔡元培诞生于1868年,今年是他的诞生一百三十周年纪念,世俗所谓冥诞也。今年又逢两个百年纪念:戊戌维新和创办京师大学堂。蔡元培思想一变,始言西学,在甲午败后,虽未参与四年后的戊戌维新运动,甚至对康梁有过“不从根本(指教育)入手,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的批评,但毕竟接受了维新思想,进而倡言革命,毕生所求,在于促成中国的现代化。他是中国现代化的提倡者与实践者。京师大学堂为戊戌变法所倡办,入民国后为北京大学;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十年(实际在校时间没有这么长),北京大学是他躬行实践其现代化主张的重要地方。他长北京大学的十年,是北京大学史上光辉的十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光辉的十年,同是蔡元培光辉的十年。两个百年,一个百三十年,三个纪念欣逢同年,宜其盛大与隆重。但是,我还是持昔日所曾言:纪念有时而尽,研究则应无穷。只有认真研究,方能汲取。这里只说蔡元培。
  蔡元培三字所包含的内容至深至广。十五年前写《蔡元培传》,写了十八万字,觉得意犹未尽,特在文末写一赞曰:律己不苟,责人以宽;无所不容,有所不为;以美育代宗教,倡科学以救国;志在民族革命,行在民主自由。蔡先生而不名,学人亦兼通人。
  这个赞里,没有一句话是我自己的,是连缀蔡元培自述和同时代人对他的评语而成。首句是他在《关于不合作宣言》中,引述吴稚晖评论他“律己不苟,而对人则绝对放任”之说,以为“他的品评是很不错”。“无所不容,有所不为”是蔡元培学生邵力子对他的颂语。蔡自己于1912年发表《答客问》中,亦曾主张“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以美育代宗教》是他在1917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讲的题目,且多年力行,在民元教育部的大纲中即列入美育教育。“科学救国”是他素所主张。“志在民族革命,行在民主自由”,是周恩来挽蔡联语中句。蔡元培的学生、朋友以至不相识的人,都亲切地尊称之为蔡先生,从不举名,是以说“蔡先生而不名”。吴稚晖《四十年前之小故事》说,蔡元培认为,夏曾佑(穗卿)“学识通博,过于章枚叔(太炎)。枚叔仅学人。学人难,唯通人更难。学人唯守先待后,通人则开风气者”。吴稚晖谓:“今即可以孑民先生之言,论定孑民先生。”当年缀连以上诸句,曾以为从待人接物,思想胸怀,到学术志向,救国抱负,以至于世人对他的景仰,可以说这几句话恰当如实,足以概括蔡元培了。今日抄录旧文,仍然持此看法,但觉诸端平列,画龙缺少点睛。此所未足,乃补说之。
  画蔡元培,睛在何处?在“无所不容,有所不为”。换句话说,即一大字。蔡元培早年学生、以后多年的得力助手蒋梦麟说过,北大之大,由于有蔡先生之大。这句话说得很好,但他只就北大这么说,其实,蔡元培之大,包容了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由其胸襟之大,腹内包容了一个古今中外,使得他所从事的事业无一不大。北大只是一个典型。北大之前,民国初年任教育总长,尽管为时很短,着眼就是容纳古今中外,以成其大。北大之后,他改教育部为大学院,实行教育改革,也在一个大字。尽管这个计划执行遇阻,他的思想出发点还是有迹可寻。以后创办中央研究院,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和学术研究奠立了基础,更见他包容古今中外之大。
  蔡元培之大,是他的为人之道,也是他的思想内涵。一个陈旧腐朽的旧北大,被称为“两院一堂”(参议院、众议院,京师大学堂)其人员多出入妓院的旧北大,被他改造成为焕然一新的新学府,蔡元培之大,至矣尚矣。他提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立足高,境界大,也正是中央研究院送他的寿联所说:“萃中土文教菁华于身内,泛西方哲思蔓衍之物外”所颂,这正是包容了古今中外,所以蔡元培被北大教师称做古今中外派。他敢于让古今中外并存于北京大学,来一个大竞赛,其结果是新思想新文化战胜旧思想旧文化,北大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而蔡元培则为新文化运动之护法。更有甚者,他在北大提倡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后来说过:“今人以反对中国共产党之故,而不敢言苏俄,不敢言列宁,驯致不敢言马克思,此说误会也。吾人研究中国共产党所由来,或不能不追溯马克思;而研究马克思,不必即与中国共产党发生关系。且研究与盲从不同,研究马克思,不必即信仰马克思。”因他这一提倡,北大研究马克思主义之风一开,风行草偃,他聘请来的文科学长和图书馆主任,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两位创始人。试想当日北京大学学术自由之风,兼容并包之象,蔡元培的高风亮节永远值得世人怀念和景从。纪念蔡元培,要学习他的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蔡元培逝世于香港,他的坟墓至今犹在香港仔的华人坟场,香火甚盛。他在那里并不寂寞,而且有这位伟人长眠斯土,为回归了的香港增添更多的文化意义,自也很好。但是,让这位老校长魂归北京大学,会更显得堂皇正大。文末提此,以为前几年先此而发的迁墓建议作一响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