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给村民一个明白——河北省推行村务公开制度扫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5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视点(三)

  给村民一个明白
  ——河北省推行村务公开制度扫描
  本报记者 李德民 米博华
  编者按 本期“视点”之所以选择“村务公开”作为话题,是因为这个问题看似不大,实际上意义重大。在一个村子,是件大事,自不待言;从全国来讲,因其涉及基层政权建设,同样是件大事。对于村民,是件大事,因为涉及其参政议政;对于干部,同样是件大事,因其可由此得到村民的支持和拥护,从制度上保证干部的勤政廉政。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给村民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要求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如果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制度不健全,村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不畅通,就会造成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农村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问题也难以解决。
  1996年以来,河北省在推行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促进农村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报记者就此作了新闻调查,介绍有关情况,供读者特别是县、乡、村干部参考。
  视点(三)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办
  初春的冀中平原,麦苗返青,新绿葱茏。
  春节期间,记者到河北赵县农村采访,村民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之中。在永安村的街头,有6块书写细致的“村务公开栏”,本村的党政财文诸项大事,从宅基地、计划生育到电费缴纳,详细地公之于众,干部的用红粉笔,村民的用白粉笔,人人榜上有名。一览无余,清清爽爽。心和气顺的村民围在公开栏前指指点点,构成了一道非常独特的中国农村风景线。
  河北省纪委秘书长李俊山告诉记者,从1996年开始,河北普遍推行了村务公开制度,全省5万多个村中,绝大多数实现了村务公开,其中比较好的占60%至70%。
  这项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推荐了他们的典型材料。此前,尉健行同志赴赵县视察,充分肯定了赵县在村务公开方面所取得的经验。
  “政通人和心气顺,国泰民安万事兴”这副悬挂最多的春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村务公开制度给燕赵大地带来的变化。
  “公开是实现公平的途径”
  如何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1996年以前,河北是农民进京上访比较多的一个省份。沙河市普通店村3年中,到市、到省,直到国务院集体上访达50多次,3600多人次。上访,成为影响稳定和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1994年10月,刚刚出任赵县县委书记的宋东发明显地感到这种压力。尽管县里抽出7名领导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他本人也常常深夜才离开办公桌,但依然无法“熄火”。群众来信来访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的反映村干部多吃多占,有的反映宅基地发放不公平,有的反映计划生育不能一视同仁,有的反映收电费不合理……县里领导手忙脚乱,无法一件件调查、核实、解决这些日渐其多的问题。
  仅仅靠传统的来信来访的办法解决农村各种矛盾,显然是不够的。既不能随便换干部,更不能随便整群众。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从制度层面对农村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是许多县委书记的共同认识。
  为了摸索一条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新路,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于1995年下半年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摸底工作。汇总的情况表明,农村的诸多矛盾,往往和村务的透明度不高有关。有的村干部确实有问题,该换,但大多数干部是干净的,尽力的,只是由于村民不了解村里的各项事务特别是财务收支情况,因而对干部产生种种怀疑。两头不通气,隔阂越来越深。有的村大事小事都由村干部说了算,村民们又没有参与监督的渠道,因而导致种种以权谋私、贪污受贿问题。有的村上项目、办企业,干部用意是好的,但由于村民没有参与管理途径,往往决策失误。有的村,干部每年要干什么,干成什么程度,干成怎样奖励,干不成如何处理,没有个明白的说法,老百姓心里不亮堂,干部工作没压力,两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关于村务公开,当地有个形象的说法:“给村民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
  记者采访村民时,他们说:“村务公开,就是要求村干部办事要给村民一个说法。”有个村从省里请来农业科技人员,招待饭是10元标准,村民们反而不干了,说10元标准太低,要好好招待这些技术员。谈到这件事,村民们非常通情达理:“人家出大力了,一顿吃20元,我们也没意见。不在乎花了多少钱吃饭,但我们要明白花钱干什么了。”
  事实上,村民所思也是很多基层领导所想。赵县县委的同志说:“群众有两盼,一盼有个为政清廉、办事公道的村级领导班子,二盼村民参与监督管理,确认主人翁地位。村干部也有两盼:一盼群众理解,二盼群众支持。如何使这四盼变成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走村务公开之路。”
  公开是使公平、公道成为现实的重要途径。
  “公道不公道,一看就知道”
  1996年1月,中共河北省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了全省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旨在加强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鱼水工程”。推行村务公开,就是其中重要一项。
  1996年5月,中共河北省委在赵县召开全省现场会。各地、市的同志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切磋体会,明确提出了“五规范,一满意”的工作要求。这就是公开的内容、程度、时间、阵地、管理要规范,公开结果要达到群众满意。
  在赵县永安村,省里和县里的同志说:“不要小看了这村务公开栏,它包含着一系列内容和要求,是一种制度的体现。”县委要求,每个村必须建4个以上带防雨罩的公开栏,每个长不得少于3米,宽不得少于1.15米。公开时间也有明确要求:电费电价每月一公开,定购提留夏秋两季各公开一次,宅基地发放随时公开,其它各项每季度公开一次,每年1月、4月、7月、10月的1至10日为公开日。各村由村民代表会议选举5至7名村民代表组成“六公开”监督小组,对“六公开”进行全过程监督。
  记者仔细观察公开栏后,尤感印象深刻的是,“六公开”的内容尽管不能包罗万象,但确实是村民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农村财务收支,二是婚姻和计划生育,三是电价与电费收缴,四是宅基地发放,五是征购提留,六是干部责任目标。省里同志说,选择这六个事项公开,既要体现农村民主的实质性内容,又要考虑到农村实际情况,不求多,但求精、求实。
  “村务公开栏”很有看头,内容翔实具体。比如财务收支,大项和细目都有,上季转来额,本季度收支额,本季度节存额,笔笔注明,一丝不苟。
  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全省5万多个村普遍推开这项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省委并不讳言推进这项工作的难度。因为它既有个愿意不愿意公开的问题,也有个会不会公开的问题。但省委认识到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关乎长治久安的大事,因而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而且必须抓出成效。省委书记程维高强调“搞不搞公开,这是对每个农村党支部的一个检验。在这个问题上,态度要十分坚决”。他强调,这是一个把人民群众真正当主人,还是视为“刁民”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他查访了保定、沧州、廊坊、秦皇岛等4市8县的几十个村。每到一村都要亲自看一看“公开栏”建起来了没有,村里有没有监督小组,公布事项全不全、细不细。在安国市、博野县的两个村检查时,有村民反映村里公开搞得不好,村干部有问题,他马上让工作人员打电话,责成有关部门入村详查,提出处理意见。在典型的带动下,邯郸、保定、邢台、唐山等地还实行了市级领导分片负责制,每人负责几个县。省委还要求省电台、电视台等4家新闻单位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村务公开督访行”活动,先后随机检查了37个县的128个村的情况,表扬先进,公开批评一些反面典型和落后单位。
  从河北有效推进村务公开制度的实践看,组织落实,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舆论倡导和监督都很重要,但关键的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第一把手亲自抓。这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经验。
  “前面拉,后面推”
  党群、干群之间本无根本的利害冲突,但是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不甚融洽,甚至矛盾尖锐,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一种沟通的制度。赵县的同志说,实行村务公开制度至少可以大大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变怀疑为信任,变误解为理解,变对抗为支持,变疏远为亲近。
  赵县高村乡东大理寺村有个村民,是宰狗卖肉的专业户,村搞计划生育的干部动员其妻做手术,他硬是不干。有关人员找到他,这个村民不吃这一套,拿起宰狗刀就要拼命。问他为什么这样干,他说:“村干部的亲朋好友为什么不做手术,他们屁股底下不干净,我不服。”计划生育被公认为是农村最难做的工作,但实行村务公开后,情况为之一变。在永安村,一位村干部说:“这种事现在不难,因为村务公开,必须一视同仁,老百姓是很听话的。”
  据河北有关部门统计,近两年,群众进京或赴省上访告状的现象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下降趋势。1996年底,全省进京上访比1995年下降了57%,人次下降了52%,第一次摘掉了全国进京集体上访“大户”的帽子。
  沙河市普通店村是远近闻名的告状村,省、市4次派工作队进驻都未能解决问题。工作组决定从制度层面入手,把“公开”贯穿于解决普通店村的全过程,对两届村班子的财务账目全部进行审计。查清了近千万元集体收入的来龙去脉,并查清了两届班子在集体经济、土地、电力管理上存在的114个问题和13名新老干部的个人问题。对上述查处结果一一向群众公布。根据有关干部犯错误事实,对其中8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一个矛盾丛生、关系复杂的乱村子,一经村务公开,诸事大白于天下。这个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干部们说,“公开”不仅提高了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从制度上保证了干部的廉政勤政,对干部也是一种保护。
  万全县安家堡乡第八屯由于原来村务不公开,群众对提留款用项不清楚,怀疑村干部挪用私分,因而拒交提留款。村务公开后,群众看到村里的财务收支账目一清二楚,村干部该交的提留款也带头交清,招待费写得明明白白,因而消除了误解,公开后3天村民就补交了多年所欠的提留款2.7万元。村里用这笔钱修了两条路,筑了一道坝,还搞了其它一些水利工程。有的村村务公开后,还出现村民主动撤回上告信,在公开栏旁给村干部贴上大红纸表扬信的动人场面。有人形象地说,这是“给村民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目前河北省大部分乡村已经结合村务公开建立健全了农村财务“村有乡管”制度。唐山市5000多个村200多个乡镇全部实行了村级资金和账目由乡农经站代管,逐步形成了一个“清、收、管、用”四位一体,聚财、管财、用财、生财集于一身的农村财务管理新体制。这一制度有效地治理了农村财务账目、现金管理、财务开支的“三乱”现象,较好地解决了提留、定购和落实积累机制的三大难题。
  记者在河北的采访是短暂的,而且所见所闻只能是一鳞半爪,但那里发生的变革是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它萌芽于农村,扎根于农民,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颇有启发意义的探索。
  这种探索是艰难的。诚如赵县同志所说,不是所有的村干部都认识到村务公开的意义,因而确有应付差事,流于形式的现象。一说要公开,有的村干部曾发牢骚:“我喝二两酒,还得给全村说说?”所以,我们必须引、推、促相结合,像毛驴上山一样,前面拉,后面推,还要小鞭甩一甩。与此同时,由于这项制度还需要完善,有的村还存在半公开或有选择地公开,假公开或支应公开,不愿公开或不会公开等等现象。但他们认定,这种改革合乎潮流,顺乎民心,只要积以时日,不断总结和完善,是完全可以搞得好的。
  陪同记者采访的省里的同志说,任何一项工作都贵在讲质量、见成效。推行村务公开制度也是如此。省里领导同志一再强调,既要有热情,又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脚踏实地,狠抓落实,干一件事,成一件事。这份清醒尤其难能可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