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大学生缘何不恋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5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

  大学生缘何不恋家
  本报记者 宋光茂
  离新学期开学还有几天时间,记者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突然,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从教学楼里传来,记者颇感疑惑:正值寒假期间,为何还打铃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了校园里最大的一座教学楼———教七楼。
  教七楼值班室的负责人张铃然告诉记者,寒假期间照常打上下课铃,是为了提醒假期自习的学生课间休息。“假期来自习的学生多吗?”“多!学校原定寒假期间只开放教学楼一层的教室,但一层挤不下了,二层到五层的教室里也都进去了一些同学。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记者透过玻璃窗,果然看见教室里坐满了人。
  随后,记者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所见相差无几。教三楼贴出了“寒假期间不开自习教室,请自觉遵守”的通知,但国际经济法专业一年级研究生王洋指着楼前的那一大片自行车说:“你一看就知道在里边学习的人有多少。”王洋寒假只在家里住了一个星期便返校。王洋说:“其实,我可恋家了,但恋家又不能‘猫’在家里,这不,我马上要参加赴法国进修的项目考试。”
  家在长春的农业经济系二年级本科生艾宁,父母希望她在家里多住些日子。但她还是年刚过就返校了。“家里的条件再好,也没有学习气氛。我早回校是为了查找些专业资料。”
  记者上大学的时候,有少数同学因为谈恋爱不回家过年。谈及这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位二年级研究生说:“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不同于80年代。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我们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很大,学习期间还必须出点成果,毕业后找工作才有资本。”这位同学大年初一才登上回家的列车,在家呆不到一个星期。他提前返校是为了完成导师布置的研究课题。“开学后,功课之外的研究工作就没法做了。”
  中国人民大学的梁晶教授对记者说,大学生普遍返校早,可能各有各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机制已经导入大学生的分配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就得“读大学”,再不能“混大学”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