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该做,就大胆去做——新春走访下岗职工(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6
第2版(经济)
专栏:下岗职工在做什么

  该做,就大胆去做
  ——新春走访下岗职工(一)
  本报记者 刘桂莲 梅洪如 董建勤
  编者按:春节前后,本报记者走访了一些下岗职工,跟他们拉拉家常,听他们谈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的已经走出家门,有的尚在家中待业。在我们为读者讲述这些下岗职工的情况时,希望他们的困难能引起有关部门及社会各方的重视,也希望主人公们更积极地行动起来,摆脱困境,用自己的辛勤汗水,继续创造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在采访下岗职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对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认识很清楚,一些下岗职工顺应这个潮流,开始积极地为自己进行新的定位。不过,也有一些下岗职工现在还比较被动。他们虽然期待明天更好,却更需要了解今天该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去做。
  这一期我们介绍的几位下岗职工,目前都尚待业,都有困难,在思索着、期待着。但是,从各人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并非不能走出家门,他们需要勇气,需要支持和鼓励……
  苏洪光:
  会劳动就是你的资本
  苏洪光今年47岁,是广东肇庆港航企业集团公司的职工,在西江上当了27年水手,风里来浪里去,练就了相当的功夫,人看来精瘦,利索,蛮精神。
  苏洪光的下岗,看来是大势所趋。因为沿西江高等级公路的建成和新建的铁路通车,使航行在西江上的客货轮大大地减少了。说起来,苏洪光明白,坐汽车、火车比走水路既快又省钱,谁都会选择弃船登陆的方式。但他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下岗。如今到了陆地上,水上的功夫没用了,觉得自己一无所长。在航港集团像苏洪光一样的船员不少,下岗后也都有与他差不多的感受。总公司下辖的生活服务公司,成了安置工作的大本营。
  苏洪光的家,负担不轻。妻子带孩子没工作。他下岗后,生活比较困难,孩子每学期的学杂费要到亲戚朋友处借。开心的是,住房问题解决了,去年搬进了两房一厅的新居,有60多平方米,自己交了1万多元。
  问起今后的打算,苏洪光认为,培训后选择新的岗位,对他来讲,不太现实。自己没有资金,做不了生意。若说他现在能选择的,就是劳动。他身体还可以,不挑不拣,不怕苦不怕累,有活干、有收入就行。企业的生活服务公司安排他在也是下岗的职工开的批发零售店里干活,现在每月有三四百元的收入,他不知道能干多久。如果这里再干不成,靠他自己解决,他只有自己到外边再找活干了。
  肇庆市下岗的工人不多,苏洪光所在的航运公司下岗人数较集中,这是运输结构调整所致。与苏洪光和下岗的职工聊,他们说年轻一些的,可以培训重新上岗,他们这些年龄较大的,只能希望公司能在调整中找到新的出路,公司好了,就会考虑到他们。他们对公司没有不合情理的要求,只是希望今后在他们困难时公司能帮他们一把。
  (编者的话:苏洪光坚信,凭劳动就能有活儿干,这种诚实本分正是工人阶级的本色,也是自己的本钱,社会永远需要本分的劳动者。水手的失落源于结构调整,因为对这样的发展没有思想准备,“浪里白条”的本事一时没了用武之地。但这不要紧,只要有吃苦精神,有劳动能力,再就业是迟早的事。我们在想,为了早一点再就业,苏洪光能不能考虑到再就业培训场所去,选择学习一门新手艺?苏洪光“浪里白条”的一身技艺,难道真的没有用武之地了吗?)
  孙巧华:
  有出路干什么都行
  春节前夕,记者到南京玄武区的一个工人家庭采访,这是一家特困户。男的叫杨焕俊,是南京电容器厂工人,病休在家。厂里效益差,药费报不了。女的叫孙巧华,南京毛纺厂工人。工厂开工不足,她每月只拿280元下岗工资,丈夫拿得更少。孩子上小学,三天两头要钱,还有一个无生活来源的老人。
  为找出路,去年到街道上去申请想开个铺面做点小生意。街道告诉他们,街道的铺面房子是出租的,要预付一大笔租金。租金哪里来?只好干瞪眼看人家赚钱。
  孙巧华原是挡车车间的生产小组长,干活从不落后。一年前还提出过入党申请。直到现在,尽管身处困境,夫妻俩仍然表示:国有企业遇到暂时困难,他们都能理解。特别是纺织企业,大多不景气,今后还可能有一批工人下岗,这些他们都有思想准备。只要找到生活出路,他们觉得干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政府不忘了他们工人。他们对有的领导没把企业经营好,却在外面大吃大喝、住高档办公楼意见特别大。他们希望企业领导与工人同心同德,尽快把企业搞红火起来。
  孙巧华拿出一瓶金龙鱼食油说:“这是过春节工厂发的,这说明企业还是把工人放在心上的。”春节前杨焕俊厂里也送来食油、芦柑及100元慰问钱。
  (编者的话:孙巧华一家面临的困难更大一些,但他们仍能顾大局,理解国家和企业的难处。这种识大体的精神,让人感动,是对改革的贡献,也是克服暂时困难的动力。我们在钦佩之余也想到,对于巧华家这样的下岗职工中的特困户,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多想点办法扶持他们,帮助他们增强自立谋生的能力呢?)
  王变兰:
  学电脑可要早点学
  太原塑料某厂的王变兰轻扫娥眉衣着合体,热情地招呼记者进了屋。这位下岗数年的女工把两室一厅的房子,收拾得整洁清爽,只是一眼可见家什的简朴。
  问及下岗原因,变兰说所在企业是亏损单位,但还没关门倒闭,先搞印刷,后搞水利管也没活起来,主要是销售不行;个人承包也搞不通,没活儿干只好减人。有很多人自己找出路,她还在等,觉得跟上企业干,干好了,企业好,自己也会好。
  看得出,变兰对这个工作过十余年的工厂恋恋不舍。她带几分无奈地说,个人和单位都没入保险,后续生活并没保障;全家只靠丈夫四五百元的收入,日子确实紧巴巴。
  变兰说,这些年,同学聚会她都不去,那些干得好的同学才有兴致聚会。记者问她:“试没试过别的出路呢?”她答:“我自己还没出去体验过,没打过零工,不知道有些什么门路;单位没有搞过培训,再就业的机会和信息也很少。说实在话,我舍不得快20年的工龄,不忍白扔,熬一熬,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好起来。”
  “周围姐妹们都是这样么?”
  “不少人给个人干,不回来了;有的给人家看小孩,一个月二三百块钱;有的给机关单位搞卫生;还有的搞些家庭服务,很辛苦,收入倒还行。这些活我都不愿干,宁肯节省些。歌厅不能去,那里边可乱了;清扫卫生嘛,谁干那个呀,又不像是在自家,怪丢人的!当然,现在有孩子,是过渡时期,当家的也不让出去干,家里需要一个人。目前还是想等单位安排。电脑越来越普遍了,将来学一学,找一个干净、自由、收入比较高的工作。”
  变兰只有35岁,单纯操持3口人的家务,显然精力过剩,她坦然地说:“很闷。”“你觉得自己的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吗?”记者有些唐突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她很干脆地说没考虑过。
  (编者的话:变兰恋旧,这是人之常情,期待着企业重新好起来,个人出路也就解决了。这种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是,如果企业好起来,你可如愿以偿,若企业境况复杂难以如愿,怎么办?现在需要对此作一番考虑了,希望你在积极寻找中去等待。可喜的是,变兰想要学电脑,找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这很好。35岁,你还有优势。变兰,早点行动吧!迈出家门,你才知道哪儿有沟,哪儿有坎,哪儿是大路一条!我们期待着你的成功。)
  合肥市建筑工程公司职工王少泉下岗后,先后创办四所幼儿园。图为王少泉在教孩子们认数。新华社记者 鲁迅承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