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新春走访下岗职工(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9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新春走访下岗职工(四)
  本报记者 龚雯
  卜荣城,男,38岁,高中文化,原安徽省芜湖市某金属器具厂职工,16岁插队,21岁进厂,35岁下岗,现为个体鞋贩。
  在芜湖的殷家山集贸市场,我见到了卜荣城。他刚吃完感冒药,正守着几平方米的小门脸卖鞋。
  谈吐直爽,模样精明,这是卜荣城给人的第一印象。1995年底,厂子倒闭,从此,他便如上紧的发条进入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找活干。“我对下岗有思想准备,单位效益不好,关门下岗是早晚的事。幸亏那阵子我爱人还在纺织系统,家里好歹有个铁饭碗。可万万没想到几个月后,爱人也下岗了,当时的感觉真像挨了一闷棍,半天缓不过劲来。”
  也许是下岗的经历浓缩了太多的人生辛酸,卜荣城觉得这两年特别漫长。其间,为了家,为了孩子,曾经本本分分当过10年车间主任的他干了不下几十个行当:卖淮南腌鸭,贩江西甘蔗,捣腾香烟、活鱼、年历……还为乡镇企业和公司跑腿打杂,赔过钱,受过骗,跟人打过架。大年三十,别人阖家团圆,其乐融融,他和妻子却顶着寒风,一个在路边叫卖糖果,一个在公园门口推销气球。去年3月,他咬咬牙租下这个摊位,日子才稍显安定。对生意经,他现在可以说是“门儿清”。
  卜荣城说:“国家搞结构调整,需要有人下岗,我能理解。原先的大锅饭撑不死饿不坏,企业负担太重,个人也养娇了。下岗后,观念转变并不难,问题是关于下岗职工到底该怎么办,社会上一直没个明确的说法。”对下岗人员,中央和地方都有政策,具体到下面却难见落实。下岗这么久,他和同事从未得到任何再就业信息或培训。
  卜荣城告诉我,今年春节,市里给他这样的下岗职工发了价值150元的特困券。他说他知足,未来不是梦,路得自己走。但有时走得实在很难、很累:“做生意吧,说是对下岗职工在租金、税收上有优惠,可人家不是讲报纸在瞎说,就是推托没接到文件。去公司应聘吧,对方一问年龄就说我‘死定了’,他们只要35岁以下的,我这奔40岁的人,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弱,体力、精力、学历都不占优势。跳到别的厂打工吧,活儿不对口不说,待遇上还低人一等,再有技术特长也白搭。最脏最苦的杂事你干,钱却挣得最少,你要受不了,那请走人,有的是农民工。原单位这边还让交养老金,也不管你有没有饭吃。至于医疗保险之类那更不谈了。本来说要发下岗证书,我到今天还没拿到,当然,即使拿了,用处也不大,因为没人买你的账,很难找到新工作。”
  卜荣城说,他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些再就业典型,值得钦羡,但在现实中这毕竟是少数。“其实,只要有专门机构把下岗职工组织起来,让自谋生路的我们知道有事找谁问,有话找谁说,加上政府多点关心和扶持,也就够了。”
  卜荣城白天当鞋老板,晚上还要赶到夜市摆摊,这样可以多挣点钱。好在几经努力,他妻子已重新上岗,总算喘了口气。针对再就业中的不正之风,我问他:“你爱人为上岗送过礼吗?”他没正面回答,只淡淡一笑:“如今这是正常现象。”
  卜荣城爱读书看报,他很早就有个理想:自办企业。交谈中,不时听他冒出一些经济学专业术语。当车间主任时,他开始对企业管理感兴趣,花了大量时间和心力自学有关理论知识,还认真做过调研,不料中途下岗,他也失去了实践的舞台。“有人说我们是改革的牺牲品,会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或许是吧。我这个年龄已无法再作幻想,但是,如果真有机会,我还是想实现当年的愿望。”
  卜荣城坦言,这辈子没白过,下乡,下岗,下海,他都赶上了。“这是一笔个人财富,我感谢生活。”冬日的阳光下,他看上去十分平静。(附图片)
  压题照片:合肥市物资贸易公司下岗女工杜小雨自筹资金,创办食品公司,吸收4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新华社记者鲁迅承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