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利率调整要考虑哪些因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6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热点聚焦

  利率调整要考虑哪些因素
  企业家关注的
  金融问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3年5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攀高的情况,两次提高了存、贷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两次提高了贷款利率。这几次利率调整,与1994年以来出台的其他重大经济改革措施相配合,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以来,针对市场物价逐月回落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1996年5月和8月及1997年10月先后三次降低了存、贷款利率,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在确定利率水平时,主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国民经济增长情况。当投资需求过旺、消费增长过猛时,通过调高利率,可以抑制企业对信贷资金的过旺需求,促使企业减少投资、鼓励居民增加储蓄、促进货币信用回笼,压低社会总需求。相反,则应适当降低利率水平。
  二是物价总水平。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物价上涨率。如实际利率水平多次出现负值,偏离了真实的资金供求状况,会挫伤居民储蓄的积极性,刺激投机和黑市产生,加剧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相反,如果实际利率过高,又会使资金退出生产领域,不利于经济发展。1996年两次降息都是在物价涨幅持续回落,通货膨胀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推出的。
  三是企业利息负担。利率水平的确定,必须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1996年两次降息后,据对1206个大型国有企业贷款利息负担的调查,1996年企业利息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全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7月份以后,下降尤为明显,年末这一比例稳定在3.5%,其中512户重点企业利息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3%,比千户企业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
  四是国家财政和银行的利益。利率调整对财政收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和银行上交财政税收的增加或减少而间接产生的。因此,在调整利率水平时,必须综合考虑国家财政的收支情况,或保证财政收入的适当增加,或使财政支出保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存、贷款利差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因而,利率水平的制定还要保持合适的存、贷款利差,使银行能正常经营。
  五是考虑利率的合理期限结构和本外币利率水平的协调。一般来讲,期限越长,利率越高;风险越大,利率越高。反之,则利率越低。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在研究国内利率问题时,还要参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协调本外币利率关系及与汇率的关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