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新加坡 跨世纪教育目标初步定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8
第7版(国际)
专栏:跨世纪构想系列报道之八

  新加坡
  跨世纪教育目标初步定位
  本报记者 吴迎春
  新加坡建国3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已昂首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被国际权威机构列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新加坡在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中,表现不凡。新加坡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样板。新加坡取得成功的秘诀何在,人们发现这是和该国重视教育分不开的。
  重视教育增加投入
  新加坡独立以后,政府一再强调,新加坡幅员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唯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新加坡始终把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赋予教育以特殊的地位。早在80年代中期,新加坡经济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认为,新加坡要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并保持其国际竞争力,先决条件是强调教育。报告还提出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扩大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改革现行教育体制,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总体教育水平。1991年,政府提出经济发展战略报告,再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新加坡重视教育体现在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据统计,在过去的33年中,新加坡的教育开支从6140.3万新元增加到32.06亿新元,增长了约51倍。与此同时,教育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8%上升至3.6%。据悉,1995年,政府给予每名学生的平均教育支出为:小学2711新元,中学4172新元,大专11441新元。大量投资为新加坡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改革教育服务建设
  为了使教育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新加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改革中小学教育制度,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是教改的重要目标。从1977年起,新加坡废除了小学自动升级制度,在每个年级实行留级,规定在小学阶段每个学生最多只能留级两次;改革教育内容,注意教材联系生活,反映现代科技成果;对学生因材施教:从1981年起,中学设置3种不同的班级,即普通课程、快速课程和特别课程。小学毕业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上快速课程班,成绩极其优异的学生读特别课程班,这两类班学制4年,成绩一般的上普通班,学制为5年。这3种不同的班头两年学习相同的教材,后两年,兴趣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读不同的必修和选修课。这样依据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因材施教,有效提高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其次,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新加坡从中等教育入手,改变过去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截然分开的做法,强调普通中学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训练,职业技术学校也要加强普通教育。从1969年起的22年间,新加坡进行了3次改革,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朝着统一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中等教育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新生和为国家建设输送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后备力量和双重职能。新加坡还注意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充实和扩大高等院校规模,使教学和科研服务于经济建设。
  面向新世纪提出新构想
  面对日益临近的新世纪,新加坡的教育向何处发展?新加坡教育部今年1月中旬正式公布了《理想的教育成果》教育纲领。此前,新加坡领导人就21世纪教育目标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基本形成了新加坡跨世纪教育构想的框架。
  这一构想肯定了已运作30多年教育制度的价值,认为有必要保留好的方面,克服其不足。教育部的一位发言人最近指出,新加坡的学生在掌握教育内容上顶呱呱,但在创造力及创意思考上则有待加强。新加坡要培养国人具备迎接未来挑战的技能。
  为此,新加坡将更加重视推行国民教育,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新加坡有几个种族、宗教和语言,如何维系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一直是政府关注的课题。为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国家意识的培养从小学抓起,如举行升国旗仪式。新加坡每个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在军营中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国家意识。未来,还要继续培养年轻一代的国家意识,使他们具有“爱国情操”,把新加坡当成“居住与奋斗的佳所”,“自己的家园”。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意思考能力。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指出,“新加坡未来的发展将由知识和创新来推动”,因而“学校在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时要培养他们的创意思考能力,这才能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取得成功。”据此,新加坡政府公布了思维能力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该计划将在2000年之前普及到所有中学。根据这项计划,将改革考试和作业,让学生多做没有固定答案的考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不只是机械地重复书本知识。
  加强电脑教学。新加坡政府计划在未来5年里拨款20亿新元,用于加强电脑教学,确保每名学生,包括家中买不起电脑的学生很容易接触电脑和网络。计划在2002年之前,平均每两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让学生在30%的学习时间里接触电脑。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电脑,能在世界计算机网络中寻找信息资料,筛选、分析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发展更多的好学校。为此将配备更多的好教师、最新的教学设备、最新的多媒体资源、充裕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改革教材,使之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等等。
  作为对未来教育成果评估的标准,《理想的教育成果》这个跨世纪的教育纲领对小学、中学及初院(高中)等阶段分别规定了应达到的标准,即8大成果,这概括了新加坡培养年轻人具备德、智、体、群、美等5育的品质要素。例如,小学毕业生应具备“能分辨是非,能独立思考、善于表达自己,热爱新加坡”等8项;大专学生应具备“高尚道德及深厚文化素养、对国对家及社群都尽责,勤奋向上,终身不歇学习,思考能力强、判断力好,放眼世界、扎根本国”等8项。这是新加坡对新世纪教育目标的初步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一些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新构想,也制定了跨世纪的教育计划。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拟定了面向21世纪的6大目标,提出在教学科研方面向国际标准看齐,培养全面发展的毕业生,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新加坡的这些新构想和做法能给人有益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