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回望鹭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07
第11版(大地周刊·作家文苑)
专栏:

  回望鹭岛
  晨枫
  匆匆地去了鹭岛,又匆匆地告别鹭岛,去时带着久远的向往,别时带回无尽的依恋……
  未踏上这个绿色的岛城之前,鼓浪屿的波涛不知多少回在拍打我的心胸,让我无法有片刻的宁静;而一走出机场,那湿润宜人的海风便以全副的热情告诉了我许多关于岛城的故事。于是,坐在车子里,我贪婪地读着厦门,读着这座绿得迷人的岛城。
  纵目远眺,只见满目绿荫迷离、红房斑驳,蜿蜒伸展的柏油马路不见尽头,洁净无尘的路上,不见纸屑,开阔的视野里,只有车辆竞飞,却极少有人影迷乱。我仿佛觉得这个玲珑剔透的海峡岛城,宛若日夜浸润在海水里似的,那么整洁,那么纯净,以至使我简直不知这身上带来的北方惯有的尘土该往何处掸打才好。
  终于住进了厦门,也终于能够细心地端详厦门、慢慢地品嚼厦门了。我这才真正领略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俗语的独到与深刻。同是南国岛城,厦门的风景情趣,自有一番独到的个性质地。既不平直也并不太宽敞的街道,总是那么整洁干净,似乎从来没有人会随意丢下一片废弃物来污秽这个城的容貌。我还留意到,一向被认为是十分难懂的闽南方言,在这闽南话的诞生地,却反而很少听到。厦门人不论是老年人的相互对话,还是他们教育孩子们的话语,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厦门人自己的普通话———那是让我们这些北方人也能一听就懂的普通话。于是我在想,这一切无非是在证实着一个现代都市文明的基本内涵:人们自身文化与教养的水准必须是一流的。
  这时,也只有这时,我才默默地向每一位厦门人投去了崇敬而羡慕的目光,为他们每百人中就有十一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优厚素质资本,也为他们拥有了像民族英雄郑成功、华侨领袖陈嘉庚以及李焕之、陈景润、殷承宗等一批当代文化名流而甚感自豪。于是,我想到了鼓浪屿的绿荫掩映下那悠然不绝的钢琴声为什么会那样令人迷恋,我又想到了驰名四海的厦门大学为什么会有那样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建筑……厦门啊厦门,难怪会是白鹭追恋的海湾岛城,这答案似乎全在这里。
  记得,当我站立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塑像下,遥望波涛汹涌的海峡对岸时,那始终充满神秘感的大担、二担以及金门岛就近在咫尺之遥。据说乘上木机帆船只要五六个小时便可以到达台北,而今天,不少的台湾商人正是这样往来于海峡两岸的。是啊,宝岛鹭岛本来就是华夏母亲心爱的两颗珍珠,千百年来同血缘,同语言,同祖先,同习惯。在祖国众多的民族、辽阔的疆域中,唯有厦门与台湾如此相互依偎,凉热与共,这不正是厦门儿女们独有的一种荣耀吗?而我只有身处厦门之时,才生平头一回领悟出这些感受来,而这又无不是每一位厦门人世世代代、年年月月珍藏在心的一种精神瑰宝。我想,这未尝不是闪亮在这座岛城上空的一道炫人双目的七彩光环,令人永世难以忘却。
  是的,在匆匆流逝的几天光阴里,我浏览过濒临海峡的岛城全貌,也俯瞰过宏伟壮观的立交大桥,我领略过鼓浪屿上日光岩的奇险,也思索过岛上菽庄花园的静谧,我品味过厦门开发区那特有的盛景,更展望过不可估量的厦门港明天的辉煌……我只能对这方圣土、这方贤人发自心灵深处地道一声:祝福你,深深地祝福你,厦门,祝福你们,幸福的厦门人。
  虽然告别了厦门,却无论如何也走不出厦门,走不出那清静流溢的街衢,走不出那霓虹织出的夜景,走不出那生长亚热带植物的园林,走不出那礼貌而好客的厦门人的心境,走不出,也许永远也走不出……
  我的心在不时地告诉我,让我一次次地回望厦门,也让我一声声地回报厦门———绿色宝石似的厦门。厦门,请相信我,我还会来,一定会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