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农民工与中国城市化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8
第11版(读者之友)
专栏:身边的话题

  农民工与中国城市化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李强
  李强,1950年生,北京人。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投资环境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发表《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大陆的贫富差别》等15部著作,发表论文近百篇。
  近些年,农民工涌入城市的增多,又一次诱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讨论。社会学家在评价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时认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化行列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发达国家,大多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中叶的时期里走完了城市化的过程。相比之下,我国城市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199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29.37%,与现代化的指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国家面临着究竟怎样实现城市化这一难题。
  针对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难题与现状,我国的专家学者曾先后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
  第一,小城镇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中国城市化道路有其独特性,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高达2亿人,靠大城市解决不了这样多的人口失业压力。解决的办法应该是发展小城镇,使广大农民由农村迁移到附近的集镇,小城镇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还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它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将城市中的高科技、文化、经济联系推向农村,协调了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80年代中期以来,小城镇在我国,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全国有小城镇5万多个,吸纳人口1亿以上。当然,小城镇模式显然有其局限性,它更多地是适合于江南地区,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小城镇模式显然是不适用的。近来,人们也常常批评,小城镇的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低下、能源耗费指标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逐年下降。另外,小城镇城市化程度较低,它实际上可能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
  第二,中等城市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无论是小城镇还是小城市都不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小城市或小城镇投资效益低下,土地浪费严重。目前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或小城市布局分散,城市功能不明显,城市建设无序、管理混乱,类似于一种扩大了的农村,换言之,出现了城市建设中的“农村病”。因此,与其“撒胡椒面”式地投资于5万多个小城镇或小城市,不如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适当数量的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人口大约在50万至100万,它既可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
  第三,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对于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不少人过去多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模式造成交通拥挤、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等。然而,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越性。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和消费数量巨大,聚集效应造成了经济的高度繁荣。经济繁荣和人口密集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在超大城市的发展中,周边卫星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相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往往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如果将密集型的居住模式与分散型的居住模式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前者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与能源、控制环境污染。超大城市的优越性在亚洲的模式下表现得更为突出。亚洲国家人口密度大、资源有限,因此,超大城市的发展更为突出,像日本、韩国、泰国等都是超大城市聚集了大部分人口,新加坡、香港等更是超大城市的聚集区。我国也正在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集中联片超大城市区域。
  我认为,以上三种模式并不互相排斥。我国地域大,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城市化绝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应是多种模式。哪一种模式适合该地区的情况,就应该采用哪一种模式。
  我国城乡差距一直比较大,到1996年底,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为农村居民的3.2倍。这样大的差距,使得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难度大大增加。目前,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已经对我国城市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人口流入后,城市中有限的资源显得更为紧张,住房、交通、教育、人均公共设施等尤显不足。近年来,城市中的就业压力本来已经很大,再加上涌入的民工潮,使得失业问题成为城市的头号社会问题。由于流入城市的多是青壮年农民工,农村剩下的多是弱劳力,人们常担心这会造成我国农业生产的滑坡。我认为,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除上述三种模式外,还有另一种模式,我称之为“乡村生活的城市化”。传统上,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在工业化驱动下由农村聚集到城市区域,该区域内非农产业占居主导地位。然而,当代社会中传播、通讯、交通的高度发达,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所谓“聚集”可以是跨区域的。在产业结构上,高技术产业、信息业几乎统治了各个产业领域,例如在生物技术指导下的农业已失去了传统农业的涵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大批生活稳定的中产阶层已从市中心迁到了城市郊区居住,他们在郊区的生活方式与城市里面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根本区别。因此,在当代社会,城市化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即由城市居民所创造的一种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可能在农村得到普及。从我国的现实看,当我们向城市农民工询问他们将来的去处时,大多数农民工表示,他们挣够了钱最终还是要回家乡去,在家乡办工厂、做买卖,要像城里人一样安排生活。因此,乡村生活的城市化有可能成为我国农民未来的一种选择。也就是说,乡村虽然仍保留,但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机械化的劳动方式、城市化的衣食住行、现代的文化生活、闲暇生活等,这些都与城市中的生活方式没有本质区别。而且,由于农村中的自然环境优于城市,而使得城市化的乡村生活更具吸引力。从国际经验看,城市化的乡村生活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现实。(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