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为了祖国战舰的安全——记海军驻桂林威达公司军代表何乃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8
第12版(统一战线·军营内外)
专栏:

  为了祖国战舰的安全
  ——记海军驻桂林威达公司军代表何乃明
  新华社记者 陈万军 本报记者 李成华
  何乃明,这位年轻而又普通的共和国军人,10多年来,在军事代表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凭着对海军装备事业的一腔赤诚,在舰船消磁技术领域拼搏耕耘不止,结出了累累硕果:攻克舰船消磁技术难关20多项,取得10多项科研成果;完成8项舰船新型消磁设备的研制任务,其中3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舰船涡流磁场补偿课题的应用研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研制成功首台舰船涡流磁场补偿样机,填补国家空白;消磁技术科研成果全部被转化应用,使我国舰船的磁防护技术水平向前跨越了10多年……
  付出终有回报。何乃明先后被海军装备技术部树为科技干部标兵,并荣立三等功;被海军评为岗位成才之星、学雷锋先进个人;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让落后成为历史
  1982年秋天,何乃明从海军工程学院消磁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驻广西桂林威达公司军代表室,当上了一名从事海军装备研制监造的军代表。当他放下背包,跟着老军代表关家祥走进生产车间时,见到的消磁设备仍是仿制国外的老旧产品,体大笨重,操作复杂,性能落后。
  何乃明的心里沉甸甸的。世界已进入电子时代,我国的消磁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了近20年!先进与落后刺激着这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军代表。
  从这一天起,何乃明踏上了改变中国消磁技术落后历史的漫漫征程。
  军代表室领导让他参加某型消磁设备小型化技术革新。这一课题难关重重,可有关厂家提出难度太大,不愿试制。
  在这节骨眼上,何乃明主动请缨。他利用逻辑代数的方法,经过细心分析,重新优化电路,用4层标准开关代替了原来的设计,不仅节省了研制经费,而且使这一研制项目免遭夭折,从而实现了我国某型消磁设备的首次更新换代。这一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何乃明承担的攻关课题接踵而至,同时也捷报频传:
  在我国新型驱逐舰消磁设备的研制中,他大胆地将当今世界先进的电叠加技术应用于研制当中,使这型设备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在某型消磁控制仪的研制中,基本由他独立完成方案论证、线路设计和装配调试,均一次成功。
  在3年多的时间里,何乃明和战友们一起,先后完成了5型消磁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了我国舰船消磁设备由机械化到计算化的大跨越,与发达国家的距离缩短了近20年。
  让“猜想”变为现实
  1989年夏天,何乃明参加我国消磁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在这次会上,他从一份资料中发现“消磁设备要有涡流补偿装置”这一句话,他既感到陌生,又感到神秘。
  何乃明当即向专家请教并立志攻关。从专家的介绍中他得知:涡流磁场是舰船摇摆切割地球磁力线产生的,其大小、方向、回路随机变化,十分复杂,要对它进行检测、分析和补偿,是当今消磁技术的“皇冠”。一些西方国家已经进行研究,但对技术严密封锁。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而涡流磁场对舰船安全的威胁巨大!
  一天,他到医院看病,医院门口介绍核磁共振原理的黑板报吸引了他。“用核磁把人体一层一层剖面……”
  灵感由此产生。他马上联想到,把军舰设想为由很多剖面组成,把每一个剖面看成一个圆圈,对每个圆圈的动态、静态和外来磁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不就揭开涡流磁场的神秘面纱了吗?
  为了验证自己的设想,他用数学函数进行推导。
  成千上万次的计算,推导,验证,他如痴如醉。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拼搏,他在我国率先提出了“舰船涡流磁场三轴分析原理”,首次建立了“舰船涡流磁场数学传递模型”,从而使复杂多变的涡流磁场开始变得清晰而又有条理了。
  当何乃明满怀喜悦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赶往上海交大,向我国消磁界理论研究权威翁行泰教授汇报时,翁教授给了他“当头一棒”:推导不严谨,其结果令人怀疑。
  经过一番分析,何乃明决定用几何模型重新进行推导。推算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掉的演算纸张足足装了5麻袋!
  一个科学、严谨、对称、完整而又理想的数学模型终于诞生了!我国舰船磁场防护理论空白的历史宣告结束。
  为了实际验证这一理论研究成果,何乃明提出对涡流磁场进行实际测量。这又是一个国内空白,测量的方法、设施、条件都完全处于“0”状态。
  为保证试验成功,何乃明进行了多种方案的模拟试验,最后拿出以“摇摆法”为主、“模拟法”为辅的试验方案。通过对2型艇涡流磁场的实测,验证了何乃明提出的涡流磁场理论的正确性和实船测试方法的可行性,首次获得了我国普通钢、低磁钢两种船型的涡流磁场数据。
  消息传出后,引起我国消磁界的震惊。武汉海军工程学院张忠龙教授更是感慨万千:“你把‘猜想’变成了现实,做了消磁界几十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这是个了不起的创举。”
  让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
  何乃明一头扎进消磁技术领域后,如入仙境。消磁事业吸引着他,陶醉着他。
  他的家乡在广东南海市。副市长亲自登门,欢迎他转业回去支援家乡建设;哥哥给他留出了常驻香港技术代表的位置,盼他早点回来……面对选择,何乃明认准自己的信条:要想成就事业,不能存有私心杂念,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对何乃明来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尽快把涡流磁场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实现实用价值!
  研制我国首台涡流磁场补偿样机,为我国舰船装备海上“清道夫”,成为何乃明冲刺的又一个目标。
  研制方案得到上级批准后,军代表室把设计任务交给了何乃明。当时,他手头只有一张国外某公司的广告照片,别无其他资料。
  在工作上,何乃明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他要求自己承担的每一项科研任务都要达到良好成绩,而他给自己定的及格标准是80分。接受设计任务后,他就定下了标准:瞄准当今先进技术,设计出一流的产品。
  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研制的过程。他不是专业设计师,设计的难度不言而喻。在这套装置上,有100多块线路板,每块线路板上有成百上千个元器件,他先逐一画出图纸,再逐一按图纸加工焊接;然后分别进行试验,以验证设计是否正确。有时一块线路板要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试验。
  设计评审会如期举行。会上,不少专家对设计方案表示担心和怀疑:
  “采用这么多新技术,可靠性有保证吗?”
  “设计思想先进,但风险太大!”
  “有些设备的体积只相当于传统设备体积的几百分之一,这可能吗?”
  但何乃明和同事们的答辩,却令专家们信服了。设计方案获得一致通过。
  一年之后,原理样机研制成功。何乃明和他的搭档陈威,带着试验设备来到上海,进行我国首次涡流磁场补偿试验。出发前,何乃明特意交待陈威:“我们穿军装去!”
  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们赶来了,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两位年轻的海军军代表。试验从零点到早上6点。第一天试验未出现任何异常;第二天,试验一切顺利。当主持者宣布试验圆满成功,涡流磁场补偿装置填补国家空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时,何乃明和陈威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任激动的泪水尽情地流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