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延寿脱贫坚实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9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延寿脱贫坚实路
  □赫崇田 赵力
  延寿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唯一的国定贫困县。90年代初,60%以上的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之下。
  星移斗转,如今的延寿县是什么样了?让我们看看这组不容掺假的数据: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连续4年以1亿元的高速度递增,去年达到6亿元,人均逾2000元;县财政收入连续4年以1000万元的高速度递增,去年突破50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4年以接近翻番的高速递增,去年实现1.25亿元。
  给农民一个丰产模式
  延寿县的主体产业是农业。这里的土地虽然较贫瘠、气候又较寒冷,但人均耕地多达0.5公顷,而且水田比重很大。延寿县把提高农民素质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农民对科技的操作能力上。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给农民一个囫囵的“木桶”,即用各项农业技术合理组装的农业丰产模式。近年来,县农技推广部门不断地推出一个个符合各层次文化水平农户“胃口”的农业丰产模式,其中,“水稻寒地旱育宽窄行超稀植丰产模式”在延寿县引发了一场农业技术革命,使该县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达52%,不仅居黑龙江之首,在世界同纬度地区亦属领先。
  丰产模式为这个贫困县带来了奇迹。我们在加信镇利民村见到一位叫刘凤芝的农妇,她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低产田一度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两年前,她掌握了水稻丰产模式,每公顷产量由不足6500公斤增到9000公斤,去年她家仅此一项人均收入3500元。诚然,对于丰产模式的全部道理刘凤芝并不很明白,但她对这项实用技术却熟烂于心,因此成为本村的种田能手。当然,延寿县并不缺乏有理论的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全省水稻高产大王、农民技师张士满,今年种植的水稻平均每公顷单产1.2万多公斤。令人兴奋的是,近年来,这个县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农民走出家园搞异地开发,这些人不像大多数贫困县的农民那样只是出卖劳动力,而是到外地传授农业技术。太和村农民谢继库等4户农民到绥滨县搞技术承包,水稻单产高出当地40%,多次被当地政府邀请讲授水稻生产技术。
  1997年,大灾之年的延寿县又获历史最大丰收。农业新技术推广在哈尔滨12县(市)中夺魁,全县又有万余名农民走出贫困,有23.3%的农户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给干部一个科学的工作方法
  治穷先治愚,这个命题往往容易被人误解为治群众的愚。其实,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是干部的愚。延寿县在给农民一个丰产模式的同时,也给干部一个科学的工作方法,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来保证丰产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在延寿县,我们感触最深的是那里的“统”,大面积的秋翻、秋整地,给人以强烈的春潮秋闹的印象。千家万户的零散地块是怎样“统”起来的呢?农委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靠的是“五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倒地,统一调动机车,统一供油,统一收费标准。去年全县秋整地面积达2.4万公顷,是黑龙江省水田秋整地比重最大、质量最好的县份。秋整地靠“统”,春种更靠“统”。为什么延寿县农民能甘心情愿接受“统”呢?县委副书记黄明说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统”的前面还有许多铺垫,诸如“技物政”三结合的方法,县乡村网络式培训的方法,系统工程的方法,村级民主管理的方法等等。这里的农村干部有个新“四季歌”:冬季炕头培训,春季现场示范,夏季田间博览,秋季算账对比。于是千家万户农民在“歌声”中走向了大生产。
  贫困县脱贫,在领导方法上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喜新求急,“玩”花活儿。在延寿县,记者听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前几年,农民王德超培育出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水果,本地人称之为“延寿桃”。水灵灵的桃子给北方人带来了诱人的色彩和希望,于是便有人提出“3年建成万亩县”的口号。县委几经研究觉得尚不具备条件,因此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相反,在涉及到具有脱贫普遍意义的“老活计”———水稻生产时,县委则迈出了大步伐,3年间水稻宽窄行超稀植面积由2000公顷骤增至13300多公顷,仅此一项平均使每个农户增收2500元。
  科学的工作方法也使村级经济摆脱了形式主义的困扰,全县空壳村、负债村分别比3年前下降了75.7%和83.2%,富裕村、自足村分别比3年前增长了89.5%和18.2%,高利“抬款”村减少了一多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