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虾子镇变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9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虾子镇变了
  □鲍先广
  去年11月4日,我出差贵州,抽空回到32年前我曾经工作生活过的遵义县虾子镇三台村。
  汽车在峰回路转的黔北高原上疾驶,过去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已被平整光亮的高等级公路取代。虽是初冬季节,车窗外却是满目青山,梯田里、坝子上庄稼绿油油的,好喜人的一片生机。
  1964年10月至1965年5月,我随中央机关工作团来遵义地区参加“四清”运动,住在虾子镇三台村。那时国家经过“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这里山上光秃秃的,乡亲们缺吃少穿,生活比较艰难。
  快到三台村,我一眼就看见了村边那熟悉的木板房,我曾在那儿度过2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三间带小阁楼的木板房!房东叫何仁信,和我年龄差不多,身体结实,没什么文化,那时家中还有他妻子和一个妹妹。32年过去了,还是那三间木板房,只是久经风吹雨打日晒,板壁显得灰暗破旧。房前右侧,又盖了三间瓦房。村上人一会儿叫回何仁信及其家人。何仁信和他妻子还记得我是当年的“鲍同志”。我问他“现在粮食够不够吃?”“够吃。”他告诉我生了三男一女,女儿已出嫁,娶了两房儿媳妇,有了两个孙子,日子比过去好多了,只是家中孩子多,田地少,孩子们又读书未成,生活比别人家差。
  我们穿过村子去我另一家房东何智钧家。村子的整体面貌已今非昔比,有的人家已住上白瓷砖贴面的二层小楼,有的是粉刷一新的水泥平房,有的正在修新的木板房。
  当年何智钧家7口人,他夫妇俩和一个孩子同他母亲、弟、妹们挤住在两间房子里。何智钧现住四间木板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5个孩子中有4个考上大中专学校;家中粮食不少,家具齐全,有了彩电、音响等家用电器,屋里收拾得整齐、干净,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
  当年三台村没有学校,孩子们失学严重。听说村里新建了小学,我们决定去看看。
  赶到村小学,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白瓷砖贴面的崭新的二层楼房。据何智钧介绍,村小学有300多名学生,全村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2000多人口的三台村已有119名农家儿女考上大中专学校。
  车子慢慢驶离三台村,驶过村边小河上的小石桥。当年我在三台村,经常到这桥下小河边挑水、洗衣,那清清的河水里曾倒映过我多少青春的梦。而今桥已翻修,小河仍缓缓地向南流着,但河水已微微发黑,不再澄澈。镇干部告诉我河的上游有家小造纸厂。
  车到虾子镇,我们参观了镇上的几条主要街道、县辣椒食品厂和一个辣椒批发市场,在镇政府听了虾子镇总体情况和集镇建设成果的介绍。当年虾子镇只有一条1100米长、8米宽的老街,房屋破旧不堪,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大力建设,镇容焕然一新。现在已有11条大小街道,长3380米;近年来新建二层楼以上居民住宅148幢1040户,总面积18.84万平方米。镇上新建的辣椒专业市场,吞吐邻近五县市辣椒产品至全国各地及印度、泰国、缅甸等国家,成交量居西南地区之首,有力地带动了虾子镇经济的发展。1990年以来,虾子镇多次被贵州省和国家建设部评为全省和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单位。1996年虾子镇总人口57622人,社会总产值2.4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基本改变了贫穷面貌。
  虾子镇还有像何仁信这样生活并不宽裕的农户,人多田少的镇情给乡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压力。镇干部们表示,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虾子镇未来充满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