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王宝庆 三轮车蹬出一片新天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9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王宝庆
  三轮车蹬出一片新天地
  本报记者唐维红
  我叫王宝庆,今年33岁,助理工程师。1984年由南京机电专科学校热处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安阳机床厂工作,1996年11月下岗。按说,我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有一定的认识,心理上也有了一些准备,可一旦下岗的现实摆在面前,我心理上的一些脆弱和不适应就一下子显现出来。我毕竟是在工厂工作了13年,过惯了工厂上班、家庭休闲、接送孩子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现在离开了亲切的工厂,离开了熟悉的岗位,一时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今后该咋办?
  一连多少天,我都在苦思冥想,四处收集信息,寻找生活的答案。一天,一对来家串门的邻居谈起他们的苦恼事,因为接送小孩上学,夫妇俩经常影响工作。我从中受到了启发,来了灵感:何不办个家庭服务社,专门接送孩子入托、上学,这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能重新有份工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于是,我拿定主意就这么干了!
  接送小孩得有合适的交通工具,既要安全美观,又要舒适耐用;此外,还要租赁房屋,安装电话。我粗略地算了一下,最少要有2万元才能支撑起这个摊儿。2万元,这对于待岗在家的我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钱从何来?认准了的事就要干。我四处奔波,求亲告友,总算筹到了必需的启动资金。
  为节省开支我亲自动手设计了车辆样式,把六辆普通三轮车加宽加长,并用色彩艳丽的皮革搭起半封闭的车篷,车厢内包上了软座,铺上了地毯,四周贴上卡通画,挂上了悦耳动听的风铃。我联络了6名下岗职工,满怀希望地出车上路了。可谁知事与愿违,在一个个小学和幼儿园门口,任凭我和同事们苦口婆心地对孩子家长大讲这一服务项目的益处,得到的都是一张张不理解的面容。一个星期过去了,仍没有接到一个小朋友上车。我又想借助商务宣传来扩大影响,于是急匆匆地花了1000多元印了几万份广告,到处张贴、散发,可还是没有拉到一个小乘客。两个职工看到这种情况泄了气,先后炒了我的“鱿鱼”。当我心灰意冷想就此罢手时,我的邻居把自己的孩子送上车交给了我。为了赢得家长们的信任,我诚恳地对家长提出,免费试送一星期,家长随车监护,看是否安全准时。从此,我一天四趟接送孩子上下学,以真诚周到的服务赢得了顾客,服务社的业务逐渐开展起来。
  我每天早上5时起床,简单吃点饭,就蹬车上路了。冬天顶着凛冽的寒风,夏天迎着如火的骄阳。有时小孩中午下学晚点,我就赶不上吃午饭了。下午学生要扫地、补课,我就在校门口耐心等上一二个小时。有时放学后小孩家里没人,就把他们领到自己家,辅导他们写作业。小孩饿了,拿自家的点心给他们吃,直到家长接走孩子为止。我不管分内分外,只要方便家长、有利孩子的事就做,不管多辛苦也要保证孩子安全、舒适、准时。这一切自然得到了家长们的赞扬和感谢。
  创业难。记得前年隆冬的一天下午,我顶着凛冽的寒风,照例去学校接一个小学生,等放学铃声响过很久,还是不见他,我焦急地到处找,就是找不见,我的心开始悬了起来,经询问教师才得知孩子的去向。为接送这个孩子我在寒风中整整等了3个小时。当我把小孩子送到家后,家长满脸的不高兴,并带着责备的口气说:“怎么回来这么晚!”当时,我想跟他解释一下,可嘴唇冻得发紫说不出话来。在回家的路上,委屈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后来,那位家长了解了情况后,非常感动,到处为我宣传,还主动介绍了几位新客户。
  通过艰辛的劳动,家庭服务社在困境中终于成长起来。目前,服务社投资已超过3万元,拥有专用三轮车22辆,接送着109个学生。服务项目也由单纯的接送学生,扩大为家电维修、管道维修、拆洗被褥等40多个,32名下岗工友在这里实现了再就业。
  回顾这段经历,我深深地感到: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痛苦的情感中挣脱出来,不能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只要正视现实,更新观念,大胆地走向市场,就一定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我设想以接送学生为起点,以家庭服务为基础,团结一批下岗职工把服务社发展成一个股份公司,创造更多的就业门路,用三轮车蹬出一条再就业、再创业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