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王柏林 百万家业安置万名下岗职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9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王柏林
  百万家业安置万名下岗职工
  孔维国 王斌协
  王柏林,曾经是郑州市印染厂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1990年,郑州市印染厂已处于半停产状态,他成了一名下岗职工。
  下岗后,王柏林筹借了一笔钱,投身商海,先是小打小闹,后来做起了纺织品批发生意。几经风浪,几度拼搏,到1996年,他已家产逾百万。
  就在他品尝着磨难之后商业上成功的喜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开始关注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他的心被下岗职工的艰难处境震颤了。他下定决心:用自己赚到的钱为下岗职工做点事情!
  1996年8月8日,在郑州市人民政府、市劳动局的支持下,王柏林在河南省工人文化宫挂出了一个牌子———郑州市新兴下岗职工生产自救服务中心。
  新兴中心的口号是“工友帮工友,永远手拉手”;新兴中心的原则是“双向免费”:既不向下岗职工收一分钱,也不向用工单位收一分钱。
  “下岗职工找工作不花钱!”新兴中心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免费服务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不几天就传遍郑州市的大街小巷,到中心寻找工作机会的下岗职工很快挤破了中心的门槛。
  中心实施的第一个项目是安排310名下岗职工到交通监理岗执勤,配合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指挥非机动车辆和行人)。报名的第一天,600多名下岗职工挤满了小小的服务中心,连走廊上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1996年8月27日,310名特困下岗职工走上30个主要交通监理岗,成了“编外交警”,一丝不苟地配合交警指挥过往车辆和行人。
  新兴中心免费为下岗职工介绍工作的义举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1996年10月1日,河南省省委书记李长春到新兴中心视察。李长春充分肯定了中心的工作和成绩,称赞说:“你们在再就业工程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走出了一种新的机制”,并勉励王柏林:要办成一个以下岗职工为主的集团化企业,就叫“创业集团”。市有关领导也当即拍板:市政府给你们特批一个200台规模的出租汽车公司,政策向你们倾斜!
  同年11月26日,河南创业出租汽车公司(郑州市政府实批100台车)成立,一批特困下岗职工欢天喜地地做了“的哥”、“的姐”。
  李先武是新兴中心安置的第一万名下岗职工,现在省委机关幼儿园当炊事员。这位33岁的下岗大哥说:“俺爱人陈晋华也是中心帮找的工作,要不是王主任,俺两口儿怕还没有工作呢!新兴中心给找工作时不收一分钱,还根据家庭远近考虑工作单位,想得可真周到!”
  截至1997年12月10日,新兴中心已接待了13369名下岗职工,为其中10548人介绍了新的工作。另外,中心还与438家用工单位和342家求职单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
  超负荷的工作累倒了王柏林,累得他躺到医院里挂吊瓶。但挂吊瓶从来都是安排在夜晚,因为他第二天还要到中心上班。
  王柏林不要命的工作热情和作风感染了中心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工资很低,1997年4月以前每月只领280元钱,现在也只400来块钱。但没有人喊苦喊累,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
  王柏林身上常带着两样东西:西瓜霜和存折。西瓜霜是用来润嗓子的,存折是用来“润”中心的各种支出的。一年多下来,他的存折上少了近百万元。
  王柏林的目标很大,但他面临的问题也很多。现在,他想创办下岗职工自己的实体,而手头上的资金已很有限。
  不过,王柏林没有退却,依然是信心百倍,豪情逼人:“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我就一定要把新兴中心办下去!存款花完了,就卖掉我的本田轿车;再不行,我还去做生意,等赚了钱再回来接着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