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建构中国的小说学 ——读《中国小说学通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21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建构中国的小说学
  ——读《中国小说学通论》
  汤文菲
  国家“八五”重点图书,由宁宗一、孟昭连、罗德荣、李忠明共同撰写的《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小说学。
  《中国小说学通论》是我国第一部通论式的小说学专著,全书分为五编:小说观念学、小说类型学、小说美学、小说批评学、小说技法学。这五编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史论结合,纵横交错,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出中国小说学理论内涵的多维性和丰富性,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小说学理论体系。在导言部分,作者站在当代文化的视界上反观历史,探幽发微,议论纵横,揭示了全书的灵魂与要旨,表现出作者较高的学术见解。小说观念学、小说类型学及小说批评学,对古代小说观念的衍化、小说类型的产生与发展、小说批评的民族特色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多发前人所未发。比如“小说”这个概念的含义,古今差异极大,即使在同一时期,其所指也往往不同;而这个问题与小说的类型、小说表现技巧等一系列问题又有密切的联系。作者专门对“小说”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作了细致的多角度的分析探讨,勾画出比较清晰的轨迹,使我们对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衍化过程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关于小说美学与小说技法问题,虽然近年有多种专著进行过精辟分析,本书在小说美学与小说技法学两编里,能另辟蹊径,自出新意,对小说艺术的本质、创作方法、典型形态、情节节奏,以及作者创作心态和读者的阅读心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小说美学体系。
  除了进行宏观性的把握,对一些重要问题,作者亦不乏细致的考证与分析。关于小说观念的成熟,传统的看法是始自唐代,因而作出魏晋“非有意为小说”的论断。解放后的各种文学史、小说史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只是到了唐代,小说创作的自觉时代才真正开始。《通论》作者认为,小说观念之觉醒始自魏晋。作者提出了判断这个问题的两个关键:是否已经出现了自觉的虚构意识;小说创作的目的是否为了娱乐。作者以丰富的资料和详尽的论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对某些习见的资料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如明代小说史家胡应麟的“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一语,前人一般理解为是指魏晋小说并无虚构,其实这一句的确切含义是强调“传录舛讹”者多,虚构者少罢了;它只能说明魏晋时期已经有了自觉的虚构意识而不是相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