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笔下怎样写南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22
第1版(要闻)
专栏:

  笔下怎样写南宁
  本报记者李德民 郑盛丰 罗昌爱
  “记者来南宁,欢迎!但请你们不要光说好听的。你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有比较,有鉴别,要多挑南宁的毛病,千万不要把话说满。”
  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基常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段“开场白”。南宁市委副书记李先明也对我们说:“比如,只能说南宁的农贸市场基本消灭了苍蝇,但决不能说南宁见不到一只苍蝇。”
  我们和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3家新闻单位的20多名记者,一起来到南宁。近几年,长期来默默无闻的壮乡首府,犹如一颗精神文明之珠,闪耀在祖国南疆,当地人、外地人都看到了明显的变化,中央领导同志前来视察时也印象深刻。为报道这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总结经验,宣传典型,记者会聚南宁。但一见面就让挑毛病,这是始料不及的。
  他们介绍说,这几年,广西特别是南宁市,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了些工作,社会各方都作了较大努力,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我们看到过的张家港、大连、厦门等城市相比,深知天外有天。所以,请大家不要只说好听的。
  两天来,记者驱车南宁,只见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环境干净幽雅,行人神清气爽。想起看到的一些关于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材料,应该说,这座经济实力不算强也许还属“后发展”行列的民族自治区首府,确实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等方面,做了不少创造性工作。例如,这里下大功夫去抓的“摊前一个桶(垃圾桶),路上一辆车(出租车),街头一个岗(交通岗)”的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一”,就富于特色和成效。然而,初次见面,自治区和市领导,都没有去“吹”,却主动要求记者来“挑”,这是记者多年采访中少见的。
  在与市民的闲谈中我们还听到,当地领导不但对“上头”、“外头”来人是这个态度,对市民也是这个态度,而且能时时想到市民“满意不满意”。市领导还经常走上街头作民意调查:您对首府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哪些批评和建议?
  面对上述情况,我们在思考:记者笔下怎样写南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