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国乐倾倒维也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22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国乐倾倒维也纳
  谢湘
  维也纳,这个美妙的名字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然而当我终于置身于音乐之都时,心情却平静得出奇。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古朴恬淡,仿佛一支舒缓平和的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浸透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蕴。
  与我同来的中国中央民族乐团,给这座乐声不断的名城带来了新鲜的音符,他们要在中国农历虎年的除夕之夜,在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殿堂——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用黄钟大吕传送中华民族的新春喜庆之音。
  除夕晚上,我们取消了预定的晚餐,从饭店直奔音乐厅。在环城大道与卡尔教堂之间,那座希腊风格的粉红色古典建筑就是举世闻名的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自1941年元旦以来,每年在这里的“金色大厅”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全世界欣赏人数最多的音乐会。而今天我们是来这里聆听祖国的春节民族音乐会,心中百感交集。
  我的座位是在“金色大厅”二层左侧的第一个包厢,只需略一探头就能俯瞰全场。这里不愧是西方的“音乐圣殿”,四壁和厅顶金碧辉煌,装饰华贵典雅。据说这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流行的审美情趣,它很偶然地创造了厅内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演奏台上发出的任何一点细微的声音,都能被台下每一位听众听到。
  当地时间晚上7时20分左右,已是北京时间虎年正月初一的凌晨。我身边的观众渐渐坐定,他们大多是奥地利人,女士身着考究的长裙,男士则西装领带,他们中有不少老年人,也有三两结伴的年轻人。
  7时30分,身着中国传统服装、手持乐器的男女演员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登台亮相。《春节序曲》在欢快喜庆的锣鼓声中拉开了“虎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的帷幕,浓郁的中国特色把人们带入了古老东方辞旧迎新的喜气洋洋之中。一曲奏罢,听者意犹未尽,掌声雷鸣般响起。
  《二泉映月》讲述了一个凄婉的人生故事,二胡演奏家宋飞把它演绎得如泣如诉。接下来的一曲《中国风格的加洛普舞曲》改编自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奥地利观众先是一愣,继而流露出好奇和兴奋的表情。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些古老中国的乐器居然也能演奏施特劳斯的舞曲。
  中场休息时,我走到离我不远处的一位老人身边,和他聊了起来。老人每个月都要和老伴一起听一场音乐会。当我问他这场演出的入场券是否很贵时,老人笑了笑:“音乐就音乐,音乐有理由昂贵。”我发现老人的位置根本看不到楼下的乐队,问他为什么要买这种座位。老人指指自己的耳朵说,音乐是听觉上的享受。我要离开时,老人还特意拿出节目单,指着《二泉映月》对我说,我们最喜欢这一曲。
  我身后的三个年轻人回来了,他们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总是边听音乐边写东西?我笑着告诉他们我是中国的记者,并和他们聊了起来。一个小伙子神情严肃地对我说,他听出了些与西方音乐相通的东西,感到好像不是第一次听中国民乐,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还举例说“那个吹小喇叭”(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的先生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但故事的内容嘛,他相信下次他会更明白一些。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来听中国民乐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喜欢中国,我们想了解中国民族音乐。
  80多岁的布拉威教授右臂抱着一个硕大的布老虎出场了,这位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男主人公上校的原型,如今步子已不再稳健。未及他走到台中央,观众们便笑了,老教授左手拿着话筒开始边走边讲,我猜想他一定是在讲中国的农历春节和十二生肖。老教授走到台下,正好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休息。他口中念念有词,一只手还在和着音乐打着拍子,让我不禁想起了京城的老戏迷。
  原定90分钟的音乐会在掌声中持续了3个小时。琴、瑟、琵琶、箫、埙、古筝,古老东方独到的民族乐器所发出的独特魅力使音乐之都的观众着迷了。当指挥陈燮阳第四次被掌声和口哨声请回台前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那位刚才和我讲话的老人也走到护栏前,望着乐台,用力地鼓掌。我相信每个在场的中国人此刻都会心潮澎湃。
  走出音乐厅,我的视线落在一位步履蹒跚的奥地利老妇人身上,她的背因为岁月流逝而深弯了下去。当我们从她身边走过时,老人突然抬头说了一句:It's a lovely concert!(这是一场很好的音乐会)我回过头,看到老人慈祥的面孔,顿时一股热流淌过心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