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西庄村短视一时后悔四载 钱家峪慧眼识才受益匪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22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头条竞赛

  山西古县的两个村面对同一支科技扶贫队,态度不同,结果各异,由此引出了“两副春联、一桩趣事”的新闻——
  西庄村短视一时后悔四载
  钱家峪慧眼识才受益匪浅
  本报太原2月21日电 记者安洋报道:初春时节的山西省古县钱家峪,村委会春节时贴的对联依然红艳:“今日脱贫不忘工作队,明朝小康还借科技力”。而邻村西庄村的春联则是“昔日短见痛失工作队,今朝开眼直追钱家峪”。
  两副不同的春联引出了一桩鲜活的趣事。
  1994年春,山西省农科院扶贫工作队下驻古县西庄村,队员们精心实施科技扶贫计划,但当时西庄人却热情不足,工作队虽积极主动献计献策,三个月过后,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工作难以开展。而与西庄村自然状况相似的钱家峪村支书张瑞祥则找到县里,满腔热情将这个工作队请进村里。
  当时钱家峪的状况是“地瘦不长粮食,果树不挂果子,一年到头不见票子”,人均收入仅有460元。在工作队员郜晓梦、张莲茂、曹桂寿的眼中,这里却是一块“宝地”:这个村人均5亩耕地,人均8亩宜林宜牧面积,且果树栽培、畜牧养殖已具备一定基础。只要增加“造血”功能,就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
  他们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对症下药,使粮田面积由4000亩减少到3200亩,其余发展林果业。他们把优种引进到每一块地里,把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教给每一位农民。结果是,粮田面积减少了,产量却大幅度地提高了。同时,在他们的指导下,该村大牲畜由170头发展到400头,羊存栏由1300只发展到3200只,全村养猪520头,户均3头猪。现在的钱家峪已初步形成了农、林、牧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格局。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村里培养的60多名技术人员已成为四乡八村争来抢去的“大红人”。
  钱家峪的党支部书记张瑞祥感慨万分:“过去老是念穷,求人,要钱,结果是越念越穷,越要越没出息,如今,老郜他们把地变成了刮金板,把树变成了摇钱树,我们的腰杆硬多了。”耐人寻味的是,西庄村的人却后悔不迭,正月,村支书卫绍荣组织村里人反思“当时为什么没能留住这么好的财神爷?”他们请钱家峪的“田秀才”进村为师,并积极向县里申请新的工作队,“力争把落下的步子追上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