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安南到来之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20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安南到来之前
  本报特派记者林皎明
  眼下,巴格达恰似一座“围城”。
  所谓“围城”,不仅指大军压境,同时,也是指其信息渠道狭窄到令人窒息的程度。伊拉克电视只有一个频道,电台只有一个,通讯社只有一家。报纸有四张,都是小报,而且是同一张面孔。新闻专用国际电话、电传全部被切断。记者所住拉希德饭店的电传机“只许进,不许出”。在如此紧急情况下,伊拉克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采取这种非常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却苦了刚进“围城”的人。在记者堆中,只有那些怀抱卫星通信设备的人,才是“上等贵族”。他们只要把设备往地上一放,便可以“自由自在”与世界各地联系上,羡煞人也。
  新闻中心内,乱成一锅粥。各国记者都在为自己的采访目标奔忙,为明天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驾到做各种准备。世界级的大电视台担心明天会被排挤在现场之外,派专人追在新闻中心主任屁股后面,缠着不放。本报记者孤身一人,没有与那些大块头“抢”新闻的本钱,便独辟蹊径,“抢”到了新闻中心主任办公桌边的唯一电源插座,终于能打开电脑,坐下来“敲”稿子。
  昨天上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来访的消息在巴格达市民中传开。电台、电视台播音员以庄重语调反复播发这条消息。电视台还打破常规,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有关安南秘书长离开纽约前的一段讲话翻译成阿拉伯语播放出来。
  显然,安南的来访,是局势转折的一次珍贵机会。巴格达新闻媒体对此持乐观态度。萨达姆总统亲自主持最高会议,研究与安南秘书长的会谈。舆论界明白,是战是和,在此一举。
  记者为此今晨前往巴格达大学,采访58岁的曼苏尔教授和68岁的纳菲阿教授。两位老人可以说是伊拉克现代史的见证人,对目前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他们重申伊拉克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目前危机的立场,同时,也做好准备迎击来犯之敌。记者没想到,年近古稀的老人会顺手从办公桌后提起一支半自动步枪,熟练地拉开枪栓,把子弹推上膛,其勃勃英姿已留在记者的胶卷上。两位老人对安南使命成功抱“相当乐观”的预测。可是,当记者追问如果伊拉克无法接受安南方案怎么办时,老教授的回答已言不由衷。这不奇怪,教授治学有方,但没必要让他们来解这道政治难题。不过,他们的一些话还是打动了记者:“下一个世纪,应该是和平的世纪,不能听任美国牛仔指挥。”
  在记者所接触的人中间,对安南此行持比较乐观态度的人较多。伊拉克电视台昨晚采访街头行人,民众乐观情绪有所上升。
  现在,一种分析认为:安南从一开始要来,后改为暂时不来,再改为要等5个常任理事国同意再来,直到最后成行,这本身便是一种较量和周旋。其手提包中的方案,是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协调的结果。没有伊拉克事前对方案的认可,安南不会轻易开始对伊拉克的三天之行。
  另一种分析认为,阻碍安南出访伊拉克的唯一国家是美国。美国迫于俄、中、法三国甚至包括英国的催促,同意安南出行,算退了一步。现在,要看萨达姆的了。在“无条件核查”与“伊拉克主权”之间,究竟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看来是关键。(本报巴格达2月19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