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开会多 烦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27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开会多 烦恼
  李庆成
  我手边有一张由某地区文化主管部门为某一出戏参加一个什么“节”而主办的专刊“小报”。据该报刊登的消息透露,仅为这出戏召开过的“研讨会”就有六七次之多;参加的人员,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统一名目下也很杂,仅人员名单照片及职务就占了很大篇幅;再看看发言的内容,有的话也实在说得太满,这个“特色”那个“性”,不但“好看”而且又“好听”。
  实际怎么样呢?在这个“节”演出后反响实在不佳,确实不像那些“专家”说的那么“好”;当然艺术上“见仁见智”是常有的,但我想总不至于相差这么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自己也是一个经常参加“研讨会”的人,以为创作演出一出戏很不容易,当然应当热情鼓励。所以我总是千方百计地甚至是挖空心思地找出其可鼓励之处,而且发言总是满腔热情,绝不泼冷水;当然再热情鼓励也得实事求是,总不能把“不”硬说成“是”。我这样做的效果,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但有时由于对某出戏,实事求是地说了“不”,也得罪了一些只想听“是”不想听“不”的朋友。比如有一个地方剧团,十多年来和我的关系一直很好,我发言或著文多次称赞过他们的剧目和演员。剧团的领导和主演每年春节必寄贺卡表示慰问和感谢;但今年没有,为什么?大概是因为我去年对他们的一出戏,没有全说“是”,而是说了一些“不”——当然,这也许是我的多疑。
  为繁荣文艺创作,听取各方意见把戏加工修改得更好,召开一些研讨会是必要的。可千万不要在“研讨会”的名目下,掺杂一些别的目的,比如单单为了评上什么“奖”而搞搞“关系”之类。
  我作为评论工作者,不论是在研讨会上发言还是在报刊发表文章,都称赞过很多优秀剧目和优秀人才,那种称赞是由衷的,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与我的“关系”好;有很多时候,在我肯定和称赞他们之时彼此并不相识,而是由于艺术上的共识和共鸣,我们才成了朋友。有时我对一些与我“关系”已经相当好的剧团和朋友的戏,在发言时考虑到“关系”也真想多说些“好话”,但又确实说不出来——请原谅,朋友,我们搞评论的也很难,也有自己的烦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