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曾昭斌与协奏曲《貂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27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曾昭斌与协奏曲《貂蝉》
  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丝竹情潮民乐交响协奏曲音乐会上,我们听到了中央民族乐团优秀青年笛子演奏家曾昭斌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协奏曲《貂蝉》。她运用了丰厚的情感塑造了凄楚的貂蝉、肆虐的董卓、风流的吕布的人物形象,也在演奏处理上采用大量现代意识的技巧、方法,使我们听到了吹奏者在寻求东西方音乐相结合的自觉意识,即理念与情感相结合的意识。这使得曾昭斌在长达三十分钟的演奏之后,台上台下似乎流动着一种举目可望的色调——殷殷的色调。
  《貂蝉》是以中国章回体文学创作形式谱写的四乐章协奏曲,在第一乐章《明义——忍辱负重》中,曾昭斌用笛子把历史从远古引来笛子喉音吹奏的呜呜哭腔仿佛四处弥漫着清凉的暮雾,貂蝉瑟瑟而立。这里的笛声体现了情感上的基本色调——蓝色的忧伤、蓝色的悲哀,从而让人不能不确信,那令人几多叹息、几多感慨的故事一定发生在风雨萧瑟的秋天。
  在第二乐章《诱卓——宴舞许嫁》、第三乐章《激布——月夜哭诉》、第四乐章《推波——喋血宫门》中,我们听到曾昭斌用各种技巧、方法把这种蓝色的情愫恣意纵横地进行重彩浓墨的渲染,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气象万千的历史风云图。
  令人称道的是,曾昭斌的演奏并不仅仅在于感情的宣泄,从某种意义上看,她的这只笛子的穿透力在于演奏者本身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她在演奏中的连奏、双吐、三吐及花舌、叠音、垛音、历音、打音的种种技巧都是有意识地将传统的器乐发声方式向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贴近,她的演奏与西洋乐队的和声相辅相成,在调性与非调性的结合上体现了谐和与不谐和的冲击和张力。
  于是,我们在《貂蝉》的演奏中体味到一种力量,一种把感情与理念相互渗透的力量,这力量不但来自格外鲜明的情绪,而且具有思辨的色彩。
  青籁 文 张风 摄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