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如何解决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难的问题?滦县古马乡探索出一种新形式——流动党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24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如何解决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难的问题?
  滦县古马乡探索出一种新形式———
  流动党校
  阚炳延 尹旺
  最近,我们检查农村基层组织3年集中整建的情况,来到河北省滦县古马乡。在乡党委书记的办公室,发现一大张“流动党校”课程表赫然在墙。此表分四栏:时间、地点、内容和主讲人,安排得很详尽。地点一栏写的是12个村,主讲人竟是这乡的书记、乡长和4名专职党务干部。书记、乡长讲党课,而且,还是流动的,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难道这党校像内蒙古的“乌兰牧骑”一样到处流动?谈完正题,我们自然就把话题转到“流动党校”上来。
  一问,果然如此。这个乡去年5月创办了“流动党校”,每周三晚上,由书记、乡长和4名专职党务干部轮流有计划地到所辖的12个村上党课。平均每村每年可上十多次党课,听课党员已达千余人次,效果很不错。
  谈起流动党校,乡党委书记高静颇有感触:“我们之所以创办‘流动党校’,也是受‘大环境’和‘小环境’影响所致。‘大环境’,农村改革以来,农民的经济活动日趋活跃,打工的、经商的,忙忙碌碌,想把党员集中起来学习确实不易,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小环境’呢,1995年初,全乡12个村,竟有6个村越级上访。有的党员置组织观念、党性原则不顾,混同于一般百姓,甚至参与或挑起村里的宗族派系权力斗争。党员的教育管理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于是乡党委决定:党员上不来,我们就下去,成立‘流动党校’,挨村讲课。”
  一年多了,古马乡以“流动党校”的形式上党课已经形成了制度,坚持得很好。一个村二三十名党员,人数不多,特别是利用晚上时间,便于集中。党课的内容,分为“上头的”和“下边的”两部分。讲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国内外时事等,同时,结合本村实际,总结工作、展开讨论,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在当地反响很是强烈。这种形式也大大激发了农村党员上党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连积极分子和有些普通群众也都纷纷表示想听听党课。
  基层党员反映:“流动党校”的作用不单单表现在政策宣讲和农技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能办“实事”。乡里的干部到村里讲一节精心准备的党课,自然要了解村里的情况,倾听群众的呼声。面对着二三十名党员,只要群众提得出问题,干部就得解决。大霍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刘绍良和我们谈到这一点时,颇带感激之情地讲道:“‘流动党校’可帮了我们的大忙啦!今年春天,我们村六个小组,有三个小组吵着要分地,另三个组硬挺着,说啥也不分。我们在前头的,也不知做了多少工作,按下了葫芦又起来瓢,吵来吵去,一直到5月初,眼看着就要种地了,可把我们急坏了。一天晚上,正赶上乡里耿乡长来上党课,当着全村21名党员的面,我把这事抖了出来。领导当场就拍了板:明天从乡里来两名工作人员,三天内把问题解决好。原则就是别误了天时,种不上地。第二天,乡里的工作队跑了炕头跑地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利弊、统一了思想。果真用三天时间就把分地这事给解决好了。全村老百姓都拍手叫好。这一功我看得记在‘流动党校’的身上。”上一堂党课,扯上几句家常,道上几句心里话,又能实实在在为农民解决些问题,这样自然就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流动党校”在古马乡的作用还真不小。这里的近500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战斗力得到加强。村风、民风大有好转,各种纠纷逐步减少,一年多来没有一起上访告状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