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阅读
  • 0回复

党组织的政治工作保证了北徐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扩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1-05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党组织的政治工作保证了北徐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扩大
王耕溪
山西阳高县北徐屯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两年了。这个社每年都增加了产量。头一年,每亩平均产量一百二十四斤,比本村顶好的互助组每亩多收十四斤,比单干户每亩多收二十四斤;第二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每亩平均产量比头一年又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七点四,互助组和单干农民的产量就越发赶不上了。好些农民看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增加得这么多这么快,都很羡慕,许多互助组都早早儿搭架子,准备入社。去年冬天宣传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农民的心眼里比以前更亮了,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全村三百来户,就有二百多户报名入社。老社员们一看这么多户都要入社,心里便嘀咕起来:咱们这四十一户刚闹的像个样儿啦,他们都进来,这不是占了咱们的便宜吗?社员徐生、曹丕贵都嚷着说:“他们愿入社,叫他们另成个社吧,咱这四十一户要办到底。”要求入社的农民,听到这些话,心里便凉了半截,有些人说:“要不咱就另成个社吧,人家不要咱,有啥办法呢?”
纠正老社员的“关门”思想
中共北徐屯支部一发现老社员的情绪不对头,就赶快开会研究。支部分析老社员所以产生“关门”思想,主要是没认识扩大社的好处。因此支部向老社员说明,社会主义道路,是大家富裕的道路,只靠少数人干是到不了社会主义的。支部用实际例子,使大家认识:只要切合实际情况,适当地扩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大了、力量更大,对发展生产就更有好处;头一年社刚建起来,只有六户,农忙时,顾东顾不了西,生产受了很大限制。那年,在农业基本建设上,总共才改良了十三亩地的土壤。第二年,社由六户扩大到四十一户,人多了,干活好调动开,分工比较细密、合理。这一年除按计划完成了农业生产,还改良了一百七十多亩地的土壤。从事实中,老社员认识了还是社大有好处,“关门”思想是要不得的。
老社员思想打通以后,农业生产合作社便顺利地由四十一户扩大到一百六十一户。
端正新社员的入社态度
大部分新社员是因为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处才入社的,可是也有些新社员,入社的思想动机还不大正确。拿赵银成来说,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自己身体也不大结实,他盘算着入了社有个“靠头”,生活没办法的时候,好让社里来救济他。另有一种人,如徐占俊、徐挺等,是想把土地靠给社里,自己出外当工人。还有少数生产条件比较好的中农,并不是一心一意地要求入社,只是看到大伙都入,怕留在社外别人说落后,才入了社的。
支部分析了新社员的这些思想情况、针对各种不同思想,分别进行了教育。
对入社有依赖思想的人,支部着重进行了劳动光荣的教育,说明入了社,更应该好好劳动,不能依赖社来养活。这一说,那些有依赖思想的人又有些泄气,心想:自己劳力不行,土地又差,社里又指望不上,日子怎么过呢?后来,支部又拿老社员徐璞作例子来教育他们。徐璞入社以前也是个困难户,还有痨病;入社以后,社里根据他的体力,给他分配适当的活儿干。去年一年,他做了一百七十多个劳动日,分了十七石多粮食,比他入社以前多收入六石。有依赖思想的赵银成听到这话,心里踏实了,他说:“照徐璞那样入了社还能多分粮食,我也满能赶上他,咱自小就是劳动人,还能怕劳动?”
对那些想把土地靠给社里、自己出外头当工人的社员,支部着重向他们讲解了搞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责成副社长杨启(共产党员)来打通这些人的思想。杨启找上这些人,给他们说:“当工人当然好,可是当农民也不坏呀!国家要实现工业化,离了农业就不行,工人农民都好好干,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他这么说了以后,有些人表面上没话说了,实际上还想不通,还是觉得当工人能多挣钱。杨启又拿社里连年增产的事实来教育他们,说明只要努力搞好农业生产,收入就会一年比一年增加。同时,社务委员会又给大家宣布了,如果国家需要工人,可由社里统一抽调。这样,原来打算出外头当工人的人,在社里才安下心来。
对于思想不大坚定的中农,支部着重进行了社会主义前途教育,并通过实例,说明中农入了社不但不吃亏,而且可以和大家一同富裕。如老社员徐生,是个老中农,没入社以前,每年收入三十一石粮食,入了社,收入三十七石。这样,中农才放心了。
正确解决新老社员间的矛盾
社里原来有两千一百多万元的公共财产(其中大部属股份金),每个劳力约合四十六万元左右。社扩大以后,老社员要求新社员把股份金按劳力一律补齐。新社员里有些能补起的户说:“大家都补咱也补。”补不起的户说:“咱去那里弄这么些钱?进不起社只有不进。”
新老社员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矛盾。
党支部研究了这个问题以后,就协助社务委员会召开新老社员代表会来讨论。老社员徐占相,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主张把原来的公共财产给老社员分了。他说:“这样,一来好解决咱的困难,二来新社员进来也不用再补股份金了。不是两全俱美吗?”家里没困难的徐生,主张把老社的公共财产算成老社员的投资。新社员既不同意老社员把公共财产分了,也不同意算成老社员的投资。新社员代表徐兴隆说:“老社员把公共财产一分,社里底空啦,生产没底垫;要是算成老社员的投资,新社员进社干一年,还不够给老社员哩。”可是,叫新社员补股份金,又有些人补不起。这时,支部书记就把支部研究的补股份金办法提出来,让大家讨论。支部的意见是:入社的新社员,能补起的就补齐;暂时补不起的,缓期补;生活上比较困难的,酌情少补;特别困难的户,可以不补。这个办法提出来以后,大家一讨论,对于能补起的就补齐,暂时补不起的缓期补,都表示同意,就是对少补和不补的两种办法弄不通。老社员马宏说:“暂时补不起,以后慢慢补倒还可以,要是少补,或者干脆不补,那不是便宜了困难户吗?”能补起的新社员徐占有说:“要补,咱都补,要不补,就都不用补,同是个新社员,还能两样看待?”补不起的新社员一声不响。
问题就这样卡住了。
支部分析了这个情况,认为主要是有些人对吸收困难户入社的意义还不大明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支部就组织大家学习了报纸上登的“大同陈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带领困难户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并启发大家联系实际开展了讨论。讨论中,大家认识到,吸收困难户入社,对社对发展生产都有好处。老社员徐兴礼说:“为了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咱就不能对困难户卡的那么紧,新老社员团结好,咱才能把社办好。”新社员中,有些原来死啃住一齐补股份金的,这时也改变了态度,都说,咱能补起咱就补,困难户补不起,咱也不能硬逼。最后一致通过了支部的意见,入社新社员共劳力一百四十三个,其中有六十四个一次补齐,有五十个分期补,二十四个补一部分,五个不补。
这样处理以后,新老社员都满意,困难户更是感激不尽。赵银成说:“社里这样照顾咱,我一定要好好干活、在社里起模范作用。”
向资本主义思想作斗争
在扩大社时,因为审查不严,有三户富农混进社来。这些人进社以后,在社员中散布资本主义思想,破坏社的纪律,损害社的公共财物。如赵丕光,在社不参加农业劳动,专门贩猪搞投机生意。在他们引诱下,有些社员也跟着学起来。社员徐达看到在社干活不如贩猪利大,就要去贩猪。党员马占禄也偷偷贩了两趟猪。这么一来,社员们的思想都动荡起来,有的说:“咱给人家种着地,人家出外头搞买卖,好事都是人家的。”
为了克服社员中的资本主义思想,党支部首先在党内对马占禄的思想开展了批评。支部书记徐卓批评他说:“我们共产党员是群众的引路人,必须带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你不经社里批准,偷偷去贩猪,这那像共产党员干的事!”马宏也批评他说:“群众干啥都是看我们,你不带领大家走正路,反倒搞起投机生意来,你怎能对得起党,对得起群众?”马占禄接受了大家的批评,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保证往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一定要团结大家,把社搞好。
党内批评了马占禄的资本主义思想后,接着又在社员中进行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教育。支部通过马云和马存弟兄两个的对比教育社员,使他们认识:只有一心一意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过真正幸福的生活。原来,马云和马存都在去年春天入了社。入社以后,马云觉着自己的生产条件比较好、怕吃亏,就跟着富裕中农赵占福退了社。马存的生产条件虽不如马云,可是在社里干得挺有劲。收罢秋,弟兄俩一比较,高低显出来了!马云六十来亩地、四个劳动力,两个畜力,紧闹腾了一年,收了三十八石粮食;马存四十来亩地,两个劳动力,没牲畜,一年下来,在社里分了四十多石粮食。经过比较,马云后悔了,怨自己不该听上赵占福的话出了社,又重新入了社。
经过两条道路的对比教育,社员们的思想都提高了一步,徐生宽说:“别的路都不是咱农民走的,只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是正路。”徐生德原来打算着去贩瓦盆,也不贩了。
在进行两条道路教育的同时,把富农分子清洗出社,社员们的思想更加明亮起来,都说:那些人跟咱根本不是一条心,把他们清洗出去,咱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走得更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